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街亭》一文,开头在部署兵力时,孔明的精明谨慎就充分地显露出来了。先说精明。首先当听探细人说:“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的第一反映是大惊。很准确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这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的精明之处。其次,当孔明问及“准敢引兵去守街亭?”而马谡说“某愿往”时,他就对街亭的重要地位一语道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众多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但如《失街亭》(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中用简约文字,对马谡的“三请”“三笑”“三拒”“一哭”的极富个性的描写却不多得,细细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良苦用心。作品一开始就写出蜀军面临极其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孔明担心“深有谋略”的司马懿率兵出关,且料定“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兵防守。当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言未毕”马谡便向孔明请求“某愿往”。一个“言未毕”便把马谡建功心切、迫不及待、不假思索、轻率浮躁的性格点出。孔明对马谡的轻…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薪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隐括不烦。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说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将司马懿率兵迎战;孔明遣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了马谡。历来人们对马谡的评价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对孔明的评价则是:料敌如神,深谋远虑,执法如山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以往,向孔明建议采用安抚人心的策略,平定南蛮孟获等叛乱而  相似文献   

5.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可悲可叹而又可怜可爱的人物。我觉得,在《失街亭》这个精彩章节中,他的心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战前的显然自负街亭之战打响前,马谡即尽显其骄狂自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大言请命”和“山上屯兵”两个场景中。孔明“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尚未完,马谡急不可耐地说:“某愿往。”如果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迫不及待站出来,请求去江东说周瑜来降曹操,是贪图功名,邀功心切;那么,马谡主动请命,则显然是自命不凡,急于逞能。所以,孔明提醒他街亭重要、守之极难,他自负地说:“某……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相似文献   

6.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7.
施俭 《语文知识》2003,(9):39-3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失街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这句话先说需屯兵街亭之“右”,后说让魏延屯兵街亭之“后”,这“右”与“后”是否指街亭的同一个方  相似文献   

8.
《空城记》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前面说的是马谡自告奋勇并以人头担保去守街亭,孔明虽然让他去了,但由于先主对他的评价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所以“犹豫不定”。马谡到街亭后.不听王平的劝告,占山为寨,王平只好自己领着一部分士兵另外扎寨,并派人把扎寨情况画成图本送给孔明。这不仅验证了先主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街亭之失,是谁之过?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责孔明用人不当,有责马谡好大喜功。但我认为,街亭之失,实在不能怪他们,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蜀国,除了孔明自己,再也无人能与司马懿抗衡,选择马谡守街亭,在孔明来说,是惟一有望成功的人选,实在是无奈之举。对于马谡性格中的弱点,孔明也有所觉,于是又派出颇有实战经验的王平前往协助。关于这一点,只要看孔明之后的蜀国战将也就清楚了。人们不是把“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视为同义语吗?说到马谡,我以为想要建功立业是人之常情,谁不想出人头地?马谡要求守街亭,是…  相似文献   

10.
大丈夫马谡     
《失街亭》中马谡一意孤行,拒绝忠谏,失却要路,终失街亭。孰不知,他也是个铮铮好汉。街亭之战前夕,敌军势如破竹,而街亭既无险隘可凭,又无城堡可拒。要固守谈何容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赶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坚决请缨,这该是有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概!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亡家。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个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  相似文献   

11.
殷建明 《文教资料》2006,(14):28-29
戏剧里苏小妹“三难”试新郎,唐伯虎“三笑”娶秋香,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中有不少的“三”,也是家喻户晓:《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及其人物塑造上的“奸”“义”“智”“三绝”……仔细品读《失街亭》,其中的许多暗“三”也颇耐人寻味。一、街亭有危,马谡主动请命,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精通军事理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二是胆气过人:“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三是勇于负责…  相似文献   

12.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包括“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孔明挥泪斩马谡”三个部分。写的是魏、蜀两国以陇西的街亭为中心的一次大战役。这是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次大战役。本来,初伐中原的战火一点燃,由于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  相似文献   

13.
人们惯以成败论英雄。当马谡拒谏失街亭,被孔明挥泪斩掉后,一时众口一辞:“马谡骄傲自大”、“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似乎斩了活该。直到今天,马谡也难逃“骄兵必败”之类的口诛笔伐。其实,马谡也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至少是个失败的英雄。且不说他自幼饱读兵书、谙熟兵法,也不说他在平定南方叛乱中曾献过“攻心为上”的妙计而为诸葛亮所倚重,单是他在街亭战役前后的所作所为,就值得后人好好地赞扬一番。街亭之战前夕,魏主曹睿坐镇长安,司马懿亲自统率魏军,又有名将张郃作先锋,可谓兵强马壮,来势汹汹,猛不可挡。…  相似文献   

14.
朱德君: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于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吧。诸葛亮率蜀军与魏名将司马懿交战,参军马谡自告奋勇承担镇守街亭的重任,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乞斩全家。”大家注意了,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蜀军粮道,若被魏军占领,则切断了蜀军粮草后援,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呢?!马谡不听王平等将领忠谏,强行在山头安营扎寨,致使街亭失守。马谡  相似文献   

15.
街亭之战写的是公元二二八年,魏蜀两国在陇西的街亭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关系到蜀国能否东山再起,魏国能否一霸天下的大事。因此,魏蜀双方皆周密部署,但由于蜀将马谡一意孤行,死守教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几乎陷于绝境。亏得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蜀军才化险为夷,幸免覆没。下面,我们看马谡是怎样三笑失街亭的。第一笑是在诸葛亮向马谡反复交代了“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 ,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空城计》中 ,孔明城头抚琴一曲 ,吓退城下司马懿十万精兵 ,那是何等的智慧而又胆略过人。如今的家长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息成如孔明一般的人呢 ?最近 ,我突发奇想 :假如孔明不会抚琴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可以设想 ,司马懿领兵十万兵临城下 ,孔明身边只有四五百老弱之年。孔明立即想到只有使用空城计与敌智斗 ,但不会抚琴 ,他将用什么办法能使敌人误认为城中有伏兵呢 ?手舞足蹈 ?大喊大叫抑或是故作姿态 ?细想来 ,其他一切都不如琴声更能表现出一军之帅在强敌面前那种临危不惧、胸有甲兵百万的心…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19.
学会倾听     
《赤壁怀古》一文快学完时,我让学生们随意谈谈“三国”中的人物与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开了,如:关云长单刀赴会、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坂桥等。这时有个学生说:“三国”中,我最钦佩孔明的才智,特别是他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一回,显示了他卓越的胆量与智慧。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都说诸葛亮的才智司马懿难以望其项背。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司马懿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空城计中司马懿也许早已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故意放了他……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我虽觉得这个说法颇为新鲜,但对孔明三尺瑶琴吓退司马…  相似文献   

20.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