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人政治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政治社会化、守望社会风云、协调利益矛盾、满足文化需求、创新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等重大作用.目前传媒人政治素质主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个别不容忽视的问题.优化政治素质需从把关人的选拔培训、传媒院校开设传媒政治学及在职培训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写在前面     
, 《现代传播》2012,34(7)
本期发表朱剑飞的《改革是传媒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兼论广东广电"先行先试"的因应之道》针对过渡政策模式化、既得利益刚性化、时政媒体非企化、传媒集团转台化等这些在中国广电传媒转型中出现的乱象,总结广东广电传媒"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提出繁荣我国传媒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物,更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传媒实现数字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传媒数字化时代,如果及时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指的是从内容生产、传播目的、传播方式、国际传播等角度探索具有非洲特色的传媒发展模式.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在影视产业、本地语广播与有声电子书产业以及出版行业中存在可喜的成就.同时,本土化发展也面临着殖民主义遗产问题,本土文化自信不足和缺乏国内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挑战.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完善保...  相似文献   

5.
胡栓 《军事记者》2014,(4):52-53
在媒介化社会,传媒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传媒作为传媒的重要分支,更是具有浓郁的文化性。正是因为军队传媒实践的特殊性和战争的特殊性。使得军队传媒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为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从思想观念的政治性、运作方式的组织性和审美理想的崇高性等三个方面对军队传媒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新媒体环境为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渗透着被动、庸俗与感性.本文从分析新媒介环境入手,提出了面对视觉化冲击、娱乐化氛围、快餐化阅读,传媒教育应把持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传媒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和主动化,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很多传媒企业尤其是大型传媒集团也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无人监管全过程、无人对全过程负责、组织僵化、机构臃肿、缺乏柔性、销售成本高、忽视用户满意度等问题,从而造成成本高、效率低下,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等“大企业病”,这些与当前的技术飞快发展和市场迅速变化的新形势越来越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传媒批评是媒体守望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传媒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也因此,诸如某大学设立新闻发言人专业招致的传媒批评,表明了传媒批评对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我认为,面对这些年来快马加鞭的传媒教育,传媒批评发展现状的这样两个问题,特别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社会.电视文化越来越成为"畅销型"的大众文化而被受众普遍接受.传媒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商业化生态环境形成了电视文化的类型化特征:制作呈现中解构社会"真实"、受众欣赏中的半强制性"垄断"、商业生态中的强制性"消费"、文化追求中的非个人化"呈现".这些特征最终实现了电视文化"操纵大众"的权威化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宇彤 《采.写.编》2021,(12):107-108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在城市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对正定县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城市形象传播存在媒介产品多而不精、城市品牌塑造链条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城市形象IP化、传媒产品全媒体化、城市传播智能化的措施,以期利用正定县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为其他县级城市形象传播做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非常丰富,这也带动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今天,文化间性成为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依据.从文化视角看,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但在技术推动所形成的文化融合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又逐步实现了融合与共生.以文化间性为基础,探讨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传媒与文化产业的联动问题,彰显了文化多元相融的理念,颇具时代价值.由朱杰、卢毅刚所著的《情境与范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媒体互动的文化间性研究》一书,从文化间性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等相关问题,以及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下在地化的传媒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数字化发展战略不明确,媒体互动形式化,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传媒必须坚持数字化生存战略,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创新信息内容,重新定位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改变旧的赢利模式,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等等.  相似文献   

13.
潘咏 《新闻前哨》2004,(7):64-65
中国已先后批准组建了数十家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在加强产业功能、提高综合实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传媒市场还初步形成了一批相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主流强势媒体。但毋庸讳言.在传媒集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将对有关  相似文献   

14.
所谓传媒商业化倾向,即指传媒不再是作为单纯的、不知市场冷暖、不受市场影响的文化载体而存在,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与经济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市场的调节,按照商品规律进行运作:它是商品化了的文化载体.毫无疑问,传媒的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它大大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实现了主动权、支配权的下放.充分调动了广大传媒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然而,传媒商业化也带来了不容乐观的一些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媒文摘     
<正>当代新闻传媒显现时尚化特征内容时尚化随着单一文化发展为多元文化,当代传媒的一个最大变化是其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时尚化。如新闻传媒的报道视线已经深入到诸如人体摄影、行为艺术、同性恋、生存体验等各种前卫、另类、流行、反传统、挑战世俗的生活内容,从不同方面展现新时代日趋时尚化的生活。最为显著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6.
风云际会,检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一轮中国改革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只是过渡政策模式化、既得利益刚性化、时政媒体非企化、传媒集团转台化等等这些在中国广电传媒转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景象与做法,一直拷问着一线业者,更拷问着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和背景,广东广电传媒提出了自己“先行先试”的因应之道——应该继续成为时代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17.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文化事业中,广电传媒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承担党和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去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粮食。广电媒体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只有懂得发挥工作人员的才智,才能够推动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但因为广电媒体本身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化属性"的工作模式,导致广电媒体无法向其他企业一样,根据市场运作的实际要求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在用工方面,广电传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员工工作不稳定的问题、缺乏安全感、心理落差大等等原因,造成广电媒体人才流失。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治理对策,以期帮助地方广电媒体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现象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9.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同时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航标.特别是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尤为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当前我国传媒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传媒文化领域建设尚为薄弱,在各种新技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传媒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了这一问题,并引领我国传媒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传媒是社会公器,是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地.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立足于传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系,论述了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传媒理应做好的责任自觉、价值自觉、权益自觉、人文自觉和道德自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