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了信息的传播主体,促使参与主体符号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范式,同时也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妥善的舆情处理能够满足民众诉求,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有可能造成民怨累积,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的特征1.政治影响性。舆情是社会公众关于某一中立客观事件发表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2.
县域是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直接面对发展和稳定的双重压力,尤其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各类社会矛盾集中显现,将县级政府推向网络舆论最前沿。网民数量连年攀升、基层矛盾日益多发、民众网络意识增强等主客观因素直接导致县域网络舆论日趋活跃,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引导和把握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亟需从议题设置、情绪疏导、信息发布、热点要素控制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深度转型,反映民众利益诉求的社会情绪极易在开放性、公共性、匿名性的微博平台上发酵,形成影响全社会的微博公共事件.涉及公共安全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几乎是每年舆论的爆点之一.本文梳理了2013—2016年发生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基于新浪微博平台,选择并分析舆情热度较高的事故灾难公共事件传播与社会情绪共振及政府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4.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蕊  王银芹 《传媒》2015,(2):67-69
新信息安全观下,社会矛盾日益多元化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起关键主导作用,而传媒作为政府与公共之间的桥梁,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在公共危机事件面前,传媒更应重视舆情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稳定、预警和反思角色与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重大变迁,社会矛盾交错重叠。互联网,特别是各种社交媒体,为广大的草根阶层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掌握网络公共事件的特征及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将有利于我国政府公权部门积极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对了解民众思想动态、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保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等意义重大。为构建高效的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必须要提高舆情重要性认识、制定应急预警法案、利用网络舆情规律、完善网络监控体制、改善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加强理论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社会疏离的持续诱发民众"情感安全"降低、"事实传播"让位于"情绪传播"、网络在场对网格管理疏漏的放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基层涉疫舆情应对的难点所在.未来基层涉疫舆情应对可通过将防控管理融入防疫服务之中、加强对民众负性情绪的疏导以及提升新媒介素养等方式,补齐涉疫舆情工作中的短板,提升民众对基层治理的...  相似文献   

9.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因其戏剧性的矛盾及舆情态势的多次转变成为了网络热门的话题之一.媒体报道的事实细节缺乏和情感偏向加之医院、逝者亲属、民众三者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使得这其原本普通的案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中升级为全国性的公众事件,也使其成为反映媒体失衡报道的典型.本文从“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入手,通过对媒体报道和舆情态势双重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事件中媒体失衡报道造成的社会影响,旨在为舆论监督下媒体社会责任的建构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柴樱芝  殷俊 《青年记者》2017,(29):30-31
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交流互动的重要介质之一,重构了社会信息传播路径与方式.所谓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移动媒体时代,互联网深度嵌入民众生活,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搜集、研判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成为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教育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民众的网络表达也很活跃,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同构性,也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网络舆情热点不断涌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舆情搜集、分析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一批从事舆情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运而生.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内容属于编辑工作,称其为网络舆情编辑恰如其分.笔者认为,舆情编辑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知识全面,勤于积累 加强对多个专业领域的了解,包括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统计学、网络应用基本技术等知识,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新闻学的基本规律,对于辨析一项舆情信息的重要程度、衡量其新闻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舆情编辑披沙拣金;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积淀可以运用在对舆情事件的分析中,帮助舆情编辑把握事件走向、民众心理,进而预测事态下一步发展趋势;历史知识是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舆情事件的参照系,尤其是近现代史当中的著名事件,常常成为当今舆情事件牵扯的对象;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的处置已经涉及法律问题,法律知识有助于舆情事件的定性和后续发展情况的处理预判;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至关重要,也是保证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的基础;在网络与整个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成为获取舆情信息、开展舆情分析必备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李政 《青年记者》2017,(2):76-77
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蕴含着当代中国社会公众的情感诉求、意见表达和行为倾向,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组织形象产生着重要影响.从非法经营疫苗案、魏则西事件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可以看出,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宣泄情感、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场,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诉求已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苏婧 《青年记者》2017,(27):25-27
开展信息决策的必要性 开展信息决策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社会层面,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互联网成为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技术层面,自媒体的盛行和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参与人群,使突发事件的网络围观更迅猛;管理层面,因为网络舆情活跃度空前,且对政府公信、企业经营、公序良俗、社会稳定都造成直接威胁,造就了对舆情管理的突出需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的力量不可忽视,要“高看一眼”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众利用网络进行意见和诉求表达,因此对网络舆情传播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媒体联动作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个案研究,分析媒体联动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媒体联动促使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扩散、媒体联动引导网络舆情方向,并指出了媒体联动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碧红 《今传媒》2012,(6):30-32
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为民众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出发,结合"郭美美事件",在论述网络自由表达催生社会正义的同时,并阐述了非理性的网络言论会扭曲正义的表达、新媒体的发展面临挑战以及需要规范。  相似文献   

17.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演变愈来愈受到关注。对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以新冠疫情引发的网络舆情为视角,分析该事件的舆情变化规律,探讨义乌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舆情应急管理机制,明晰舆情处置的举措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的对策,建立长效的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和舆情信息工作是对普罗大众相关利益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是民情和民意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入侵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便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为此,文章基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传播周期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两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张勋宗 《新闻界》2013,(14):67-70
当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网民道德观表现和价值追求的即时平台,而突发公共事件则成为他们各种道德观、价值观反映的诱因,他们会迅速地在网上形成不同的舆情分场和舆情攻势,一旦不能有效引导网络道德舆论,将使突发公共事件在现实社会中肆意蔓延和恶性扩大,乃至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直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重点关注大学生网民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诉求,对于我们正确引导和树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