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谈现代图书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川民 《出版科学》2008,16(1):14-17
现代图书编辑应该做到"博"与"专"的有机统一。要做到既"博"又"专",就必须读书、写书、评书。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本创新是个屡被提起的话题.本文试以浙江新闻名专栏、<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为例浅述文本创新的"评书化"操作. 评书是中国传统传播形式,从已有的传媒实践看,由评书而衍生出来的"讲新闻"手法,至多只是在广播电视上显示魅力,起到了"旧瓶装新酒"的传播效应,如:中央电视台的"清晨故事会"、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的"大刚说新闻"、义乌电视台的"同年哥讲新闻"、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等.此类节目在各自目标受众中皆有较大影响力.而纸质媒体在这方面长期以来几乎未见新举.  相似文献   

3.
南方某晚报2006年12月20日A2叠《25年后再相见,几分惊喜几分唏嘘//新老“霍元甲”北京聚首》一文,把“醒木”误为“惊堂木”。原文是这样的:“昨天‘聚会’由评书大师刘兰芳的精彩评书进行整个串场。只见她站在舞台一边的一张桌子旁,一块惊堂木‘啪’一声……”查《辞海》得知,“惊堂木”是旧时官员审判案件时拍打桌案以示威的小木块;“醒木”又称“醒目”,曲艺、评书用的道具,艺人为了引起听众注意而用来拍打桌子的小硬木块。可见“醒木”、“惊堂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是“醒木”,不是“惊堂木”@岳万梁  相似文献   

4.
杨树弘 《今传媒》2007,(1):34-35
富有新意的节目图标、轻松的音乐、一个像评书艺人一样貌不出众的主持人……这就是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相似文献   

5.
吉宁 《现代视听》2012,(5):70-72
本文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评书节目录制引入"小剧场"形式的全新尝试出发,通过对比今昔的广播评书节目特点、分析广播节目与小剧场融合的利弊、阐述节目录制新形式对听众收听互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广播小剧场评书符合当今评书节目发展需求的观点,探讨新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广播小剧场评书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广播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教书"与"说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能够激发人文课堂的蓬勃活力。在技巧层面,可以借鉴评书扣子的设置与声韵的追求;在境界层面,可以熔炼其人情阅历的传达与历史环境的营造。借鉴评书艺术的同时,不能让娱乐化削弱教学的本体地位和严肃品格。  相似文献   

7.
"给你我的手 我们小手拉大手 今天加油向昨天挥挥手 我们一直就这样向前走" 梁静茹演唱的一首歌曲<小手拉大手>旋律优美,把恋人之间缠绵和依恋的感觉演绎得惟妙惟肖.其实细细品味这首歌曲,倒是和目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有几分相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融合又各有几分自我……  相似文献   

8.
田明路 《记者摇篮》2004,(6):21-21,23
辽宁电视台开电视评书先河。为评书这一以语言见长的民族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评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直到今天。电视评书开播已近20年,却一直没有像广播评书那样在全国“火”起来。电视评书“火”不起来.“火候”欠在哪里?许多从事电视评书的编播人员一直为此而困扰。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3日,北京时间下午5时30分左右,俄罗斯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形势急转直下,俄政府武装与恐怖分子交了火,赤身露体的人质(孩子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四散奔逃。凤凰卫视再次展现"强项",开出"俄罗斯以武力解决劫持人质事件"特别直播节目,并且是二十几个小时"播不停"。"时事直通车"、"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凤凰子夜快车"等等一切日常节日。统统"特别"到对俄罗斯人质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之中。其前方记者的"直击"报道,其对国际同行(BskyB)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中图法>(第四版)加"O"复分的主要几种情况及其方法,以及当需要加"O"复分而不加"O"或不加足"O"时所产生的后果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2007年中级"理论与实务"试题中,含有"书刊整体设计"内容的试题有:单选题2题,2分;多选题2题,4分;综合题1题,18分.共24分,占总分的12%.  相似文献   

12.
书评难得     
陈四益 《图书馆》1998,(3):76-77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地失败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评书出版概况整理出版传统优秀评书、评话,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从1949年到1965年,由于左的思想干扰,长篇评话,只有一部王少棠的《武松》问世;北方评书,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仅仅整理出版了近20部中、短篇书目。中国曲艺研究会在50年代记录了一部马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着几幅标注"状元""榜眼"字样的年轻女子照片.若按现在的审美标准,她们虽然不一定都能被称作美人,却也相貌端庄,衣着时尚,颇有几分明星"范儿".读相关材料,得知她们都是清朝末年上海《游戏报》选出的"艳榜"名妓.这些照片如何能够进入宫中,并最终成为故宫藏品,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晚清的世态风俗.  相似文献   

15.
话说·说话     
我刚来北京时,很不习惯的士司机的聒噪。那时刚去新单位就职,陌生的节奏和人际,是不能确定的洪水淹没我。常常深夜才离开,拦一辆车,师傅搭讪几句,见我不响应,便扭开电台。评书声洪亮饱满,像一颗硕大金黄的向日葵,立刻撑满了的士空间。不听评书已经很久了。小时候,趴在床上听过《岳飞传》,喜欢得不行,睡里梦里也是一身白袍银枪、骑在白马上的岳飞,那是我们童年的白马王子。湖北虽然也有湖北评书,说来惭愧,我似乎没听过。楚地口音口齿绵缠,绝没有京片子那么铁嘴铜牙,实在不是说评书的料。而现在,在北地,我重新爱上了评书。就在这一个个深夜的…  相似文献   

16.
一、评书会评书,议书,给报刊杂志写书评,本来是出版社编辑的份内事,但十年动乱中,书没出几本,“棍子”“帽子”满天飞,使编辑们几乎忘记了这种活动。为了在出版社内部活跃读书风气,养成关心自己所出的图书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出版社干部特别是编辑干部对书籍的鉴别能力,商务印书馆于今年年初起开展评书活动。到三月底止,已开了四次评书会,由历史、哲学、中国语文、经济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名片——红星二锅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代经营造酒坊,几度风雨几度霜;不是一番精心酿,哪得燕泉透瓶香?"这是著名评书家刘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家书场》播讲的《燕泉香传奇》里的词句。评书里的"燕泉香酒"其实说的就是北京老字号——红星二锅头酒。作为京城老字号的北京红星二锅头酒,可谓家喻户  相似文献   

18.
田连元,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1985年他的评书联播《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此后他的名字便和电视评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上,田从五六岁时就开始接触评书,他记得当年跟父亲去书馆,父亲在台上说书,他就在书桌下听书,听到兴奋处就总想伸出头看,但是只要他一伸头,父亲就打他一扇子,让他老老实实不许动。弹指一挥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各族人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结下累累硕果。评书就是前人知慧的结晶,曲艺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唐代就有评书节目了,诗人元稹、白居易曾在一起听艺人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这《一枝花话》就是评书。当时说书这一形式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庭里都是盛行的。到了宋代评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说书人的“话本”就相当于如今评书演员的书稿,有的经文人加工整理成了小说等作品。解放以后,评书演员整理传统评书,又根据小说结合自已经验用评书的“趟子”改编成新评书在书场说,在电台播讲,很受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廊坊电台长书频率自2002年开播至今,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经历了从"全国首创"到"全国普及",再到现在"突破创新"的一个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知,要在"求新求变"中寻找节目与广大受众的平衡点,既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又要满足广大听众的收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