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4年我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也称“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公演后,引发多元化审美体验的实景剧消费热.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称“印象”铁三角)联手打造的七个“印象”主题实景剧产生的旅游效应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实景剧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渠道、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形态的作用;另一方面,“印象”系列的成功推广引起大肆跟风,各类实景剧的模式化传播,导致各地进行文化传播时重表现形式而轻文化实质,重经济效益而轻文化传承,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沦为消费主义的嫁衣.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陶东风先生用两次"祛魅",勾连起1978年新时期以来所有的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又译为"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陶先生所说的"祛魅"不是恪守韦伯的原始含义,即不是把"祛魅"严格限于宗教权威,而是同时将它扩充、引申和延展到准宗教或非宗教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一系列包含一排斥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权威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3.
正10多年前,实景演出开始兴起,最有名的是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后来有了湖南的《魅力湘西》,再后来逐步发展为"印象"系列、"烟雨"系列。但各地的实景演出,有成功,有失败。《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等实景演出,做成了品牌,市场反响颇好;而像《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实景演出,却难以为继。山水作舞台,民族加现代,声光电齐聚,是实景演出必备的"下饭菜"。自2004年第一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  相似文献   

4.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评刊]比山水更山水,比印象更印象文/潘飞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辑1999年造访过广西,记忆便如刘三姐的山歌和水墨般的山水一样悠远而朦胧开去,只是到了近年,竟因了一社一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出版广角》)的发力,印象中的这块略显蛮荒的边陲夷地逐渐具有文化重镇的形貌——民间文化的涵养,便是如此藏龙卧虎的,野蛮生长的草根力量——这便是如《出版广角》  相似文献   

6.
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9·11”事件的灾难新闻报道中 ,比较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 ,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就是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所构成的“媒介生态”的差异在现实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1.《晚清报业史》陈玉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价格:16.50元2.《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金冠军、郑涵主编学林出版社价格:16.50元3.《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著新华出版社价格:98.00元4.《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陈卫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价格:20.00元5.《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价格:48.00元6.《传媒与生活》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价格:29.80元7.《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价格:19.00元8.《传播学史———一种…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也需要不断推进.不同的媒介技术塑造着不同的媒介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由美国布兰恩特大学传播系教授斯坦利·J·巴兰(Stanley J.Baran)著、何朝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大众传播概论:媒介素养与文化》一书作为备受追捧的传播学著作,已经出到第8版.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该书以文化视角揭露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仅是媒介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介的参与者.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对媒介素养等基本的概念作了较为深入地介绍,奠定了论述的基础;第二部分作者进一步深入到媒介、媒介产业和媒介受众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广泛讨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媒介以及相关的产业和受众;第三部分针对战略传播产业,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媒介作为一种战略传播产业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信息时代的大众媒介文化,集中探讨了全球化、言论自由等一系列现实中的焦点问题.同时,该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沛芬 《视听》2022,(3):147-149
网络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粉丝文化现象日益升温,作为本土粉丝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偶像粉丝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偶像粉丝领袖为考察窗口,通过线上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这类粉丝个体的媒介生活与传播实践进行深描,试图祛魅本土粉丝文化.粉丝领袖的传播实践历程中呈现出引流工具、养成范本与自我平衡三种样态,"清醒地沉浸"用...  相似文献   

10.
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锋 《新闻记者》2006,(10):50-51
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兴起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思想声音,开创“论坛节目”先河的是在1999年7月11日。湖南经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以巨大勇气和战略[光推出余秋雨的]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样式后来]变为湖南卫视《新青年》子栏目《新青年·千年论坛》的雏形,并在2002年4月最终更名为《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央视12频道《西部论坛》、央视2套《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对观念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促进观念现代化的种种社会力量中,大众媒介拥有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产生这种特殊价值和优势的原因是大众媒介新技术及其传播内容与观念现代化的需求方向相一致的结果。一、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的定量分析 60年代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和D.史密斯对大众媒介影响观念现代化的理论假设进行了一次有力的论证。为了探讨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某  相似文献   

12.
体育传播形态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媒介与体育形成了共存共生、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媒介以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为报道内容,这能够增强受众对媒介的关注度,成为媒介的重要盈利点;另一方面,体育事业需要媒介的推广和传播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独特的共存共生、相互依赖的特性,使媒介本身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体育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受众和盈利模式的变迁,这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不同的媒介特征.体育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变迁不仅涉及体育事业本身的呈现形态,还在深层次上关系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雷特·哈金斯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大卫·罗维合著、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张宏伟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新媒体与体育传播》一书,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出发,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媒介变迁与体育传播的新发展.作者将体育传播与媒体转播权和媒体盈利模式相结合,分析了体育传播媒介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这就将体育传播研究延伸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读者理解体育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纵观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文化质感将成为文学作品展现传播魅力的主要因素,思想内涵、文化传承、艺术欣赏等元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更为突显.弗吉尼亚·伍尔夫耗时九年所出版的《远航》,展现了独特的传播魅力和文化质感,小说主要描写了24岁女孩雷切尔·温雷克的成长之旅,其美学笔触、思想内涵、人物建构都使得这部小说独具魅力,让读者融入小说来体验“成长之旅”.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热潮。继我参与创作的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云南丽江《印象丽江》上演之后,浙江杭州、海南海口也先后推出了《印象西湖》和《印象海南岛》,湖南张家界推出了《新刘海砍樵》,河南开封推出了《大宋·东京梦华》等演出。目前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节目有200多个,几乎每一个著名景区都有自己的演艺团  相似文献   

15.
1.《获取信息》(英)约翰·艾尔德里奇编新华出版社定价:50.00元2.《关键概念》(美)约翰·费克斯编新华出版社定价:35.00元3.《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32.00元4.《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刘勇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定价:35.00元5.《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定价:39.00元6.《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定价:29.80元7.《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顾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定价:21.00元8.《广告:艰难的说服》米切尔·舍德森著定价:37…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月7日落幕,节目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17%,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节目的热播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国人所认同和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存续下去的思想基石. 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是跨媒介传播 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具,媒介便是一种便利的工具,人们通过媒介沟通有无、表达观点,在这种分享当中,文化得以传续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媒介的借助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在当今融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期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1、从议题设置到议题融合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唐纳德·肖(Donald LShaw)与马克斯维尔·麦克姆斯(Maxwell.Mc-Combs)首次提出了议题设置的理论。议题设置从此成为媒介效果研究中的显学。近年来,传播环境的巨变为传播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理论还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成为传播学界都在思考的问题。1999年,D·肖与M·麦克姆斯、D·韦弗和B·哈姆共同发表《个体、团体和议题融合:社会分歧论》(Individuals,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A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把“传播”问题作为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一种社会行动来加以考察,在经验层次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传播者(及受传者)传播的社会目的及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德·桑德曼、戴维·鲁宾、戴维·萨奇曼在《媒介:美国大众传播解析》中曾分析到受传者在利用传播信息对的种种社会目的:有“填充时间”、“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求情报”、“寻  相似文献   

20.
"5W"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论文中提出的,是解释传播现象的经典理论.在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今天,楚楚街等导购类APP应运而生,而其网络传播策略与传统的营销策略有极大不同,从而传播的效果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