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萍 《传媒》2021,(2):40-42
新技术的应用让新媒体能更密切接触用户群体,更深刻了解用户需求.省级广电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正成为新媒体创新的主力军."触电新闻"APP是广东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并运营的新媒体产品,以打造"湾区资讯服务第一端"为宗旨,获评2019年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本文结合"触电新闻"的创新实践,探索数据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省级广电媒体自主研发并运营新媒体产品的融合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数据挖掘和可视化驱动新闻生产已成为当前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新华网作为"中国数据新闻开拓者",其在数据来源挖掘、报道类型拓展、可视化形态创新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数据新闻报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央视新闻"微博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在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增多,网络直播逐渐成为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央视新闻"微博在运用直播方面也有了不少实践.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通俗化的特点,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新闻报道中利用直播技术,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拉近了观众与事实真相、新闻人物的距离,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最大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滕瀚 《传媒观察》2014,(8):8-10
大数据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一代媒介用户也应运而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众口集中"除了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对新闻资源的目标性挖掘以达到价值最优化。众包新闻就是一种具备这样特点的新闻报道模式。本文从众包新闻这一逐步参与新闻生产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入手,初步对众包新闻的源起做出探究,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众包新闻的构建因素和应用于新闻的具体实践。由众包新闻基本轮廓呈现,反映出当前传播生态环境下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探索,从而为这一新兴的新闻报道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留下有益注脚。  相似文献   

5.
路鹃  杨宁 《传媒》2017,(23):46-49
"数据即讯息"已成为时代的共识,数据新闻也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型表现形式.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数据新闻在生产与阅读方式上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等传统形式的新闻存在较大差别,也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基于此,笔者以财新网"数字说"的数据新闻实践作为研究平台,着重对两篇典型报道进行分析,以梳理数据化处理文章的思维流程和重要特点,从用户、内容、技术三个维度来探讨数据新闻生产思维的革新,期望能为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的我国数据新闻的生产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超宇 《传媒》2021,(18):71-72
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媒体争相开辟数据新闻板块,其中代表性的当属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是以新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呈现的一种报道形式,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数据新闻已经成为集叙述工具、技巧和方法为一体的成熟报道类型.早在2011年财新网就开始了数据新闻的战略布局,并始终深耕"供给侧改革",实现了数据新闻报道的持续创新与融合发展.作为财新网数据新闻中心"直辖"的数据新闻栏目,"数字说"于2013年正式上线,成为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开拓者.2016年,财新网成为我国唯一入围"全球数据新闻奖"的媒体,2018年更是一举斩获"全球年度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打破了我国新闻媒体的一项纪录.可以说,"数字说"栏目代表了财新网数据新闻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迅速崛起。但数据新闻的发展,在地理区域和媒体形态两方面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传统媒体如何"借力"数据新闻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与传播格局,决定了其与新媒体的竞争与融合中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新闻业态变革的驱动力.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驱动新闻生产机制、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用户定位以及新闻产品的革新.传统新闻媒体应该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产品形态多样化、生产技能专业化、生产方式本土化和发展思路理性化的大数据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地提高.在大数据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通过对新闻编辑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了新闻编辑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燕春 《采.写.编》2021,(12):10-11
新媒体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沉浸式VR新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用户"沉浸"其中.本文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沉浸式报道两会《听会》为例,探讨虚拟现实对于新闻报道的积极意义,提供新的阐释视角与案例.  相似文献   

12.
王志红 《传媒》2021,(12):72-73
新媒体时代,传统时政新闻报道如何"破圈""出位"?湖南日报"湘伴"微信公众号深耕时政新媒体领域,始终追求"快一点的新闻时效、深一点的背景解读、新一点的文本表达",从理念、定位、内容、文本等多维度展开创新,构建了一个权威、快速、开放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其实践经验为传统时政新闻创新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受众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开始不断加强媒介生产技术的创新实践,由此诞生了"机器人记者".机器人记者最早源于美国,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闻生产智能化,即借助数据算法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现代化程序.美国《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美联社的"Word smith"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具有典型性.可以说,机器人记者的诞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周期短、效率高、全天候等优势外,还应该看到其在生产模式化、侵犯个人权益和加剧新闻报道不平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只有客观审视机器人记者的优势与局限,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以进一步释放机器人记者的正面效能.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美国新闻机构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之应用到在新闻选题、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渠道传播等方面,新闻生产进入"智能化"时代,其着力点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将"机器人写作"广泛应用于涉及大量数据的新闻报道,如财经、体育、灾难性报道,把记者从繁琐、简单的数据新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采写更深度的新闻报道。美联社早在2014年就开始和提供自动化写作服务的公  相似文献   

16.
陈梅 《东南传播》2015,(6):152-15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灾难新闻报道已突破旧有的报道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将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对象,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如新闻时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自媒体用户话语权不断扩大,海量化信息的背后是虚假信息和信源的单一,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毕秋灵 《今传媒》2016,(7):112-11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视频直播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其特点表现为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共同构建出新闻视频直播生态,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  相似文献   

18.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地方党报凭借其新闻获取渠道畅通、资源范围广泛等先天优势而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具有其他新闻发布平台难以获得的权威性.这是地方党报最为关键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新媒体数量日增、发布手段日益灵活,许多读者越来越热衷于从新媒体获取时政新闻报道,地方党报的权威发言人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9.
张玮 《传媒》2024,(3):61-63
<正>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依托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传播模式应运而生,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呈现机制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技术下的新闻报道将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数据信息融合为一体,通过直观、立体多维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深化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方式,提高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近年来,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也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纷纷开设了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专栏,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探索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努力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在融合新闻报道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人民日报》其下属的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积极响应顶层设计号召,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整合融媒体新闻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大、话题性强、传播效果好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提升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力度。本文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近年所推出的有影响力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旨在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媒介技术应用以及新闻叙事三个角度对该产品的创新趋势进行总结,力图为未来的探索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