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智慧课堂.品德课程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本课堂.因此,应从凸显生活气息、彰显动态生成和注重实践感悟三个方面来思考与探索生本的品德课程课堂建设.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要求品德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利用教材特点,来激活品德课堂,并对活动主题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需要回归生活,这是所有品德教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而品德作业,无疑是实现本课程向生活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课程的管理和提高品德科教学实效,是当前摆在学校领导和每位品德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我校品德课程十年课改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本文从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出发,明确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路径,坚持公民教育要求的目标化、凸显公民教育课堂思考的深刻化、关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隐性化三个策略,以期增强小学品德课程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教师、同伴、他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对话?本文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来当市长》一课为例,从"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这个角度来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一些策略与作用,促进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及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责任心、爱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它不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品德学科思想教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了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吴吉 《教师》2012,(29):70-70
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教育应该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笔者将结合课例探讨如何将鲜活的生活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一所小学为例,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进行调查。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对家长和教师访谈,了解到现阶段内蒙古部分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完善的课堂监测督查机制,导致品德课堂被其他课程随意占用;品德课教师兼职任用现象普遍,导致品德教师的非专业化发展;教育评价侧重语数外成绩,导致小学品德课被排挤、被边缘化。通过反思提出如下对策:逐步完善内蒙古小学生品德课堂的监测督导机制;教育领导部门要规范小学生品德课教师的专职化发展;在教育改革中切实转变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以此推动内蒙古小学品德课程如期有效开展,保障小学德育课程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品德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一门崭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人们不禁问:“活动.以‘宠儿’身份进入课堂后,究竟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整合品德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整合品德课程资源,可采用把握目标导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并有效利用教材、适时适地编排教学内容、开发适宜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用融合、优化、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实践,如此方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4.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文章对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两条基本路径,提出保障品德课公民教育有效性的三个策略,即着力公民教育要求的目标化、凸显公民教育课堂思考的深刻化、关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隐性化。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课程的管理和提高品德科教学实效,是当前摆在学校领导和每位品德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我校品德课程十年课改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品德教师一定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地方实际,努力开发绘本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等拓展型课程。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程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品德课程标准是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依据。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小学品德课程价值取向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取得的实质性进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对此,有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走进了种种误区,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在认同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师生才能在品德课程的课堂里“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相似文献   

20.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