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从旁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从旁指导”。所谓“从旁指导”,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 ,使学生能用英语思维 ,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旁指导”与“讲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 ,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 ,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让他们多说多练 ,当然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 ,而是提高了。从“听说法”到“交际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师生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李高明 《科教文汇》2009,(8):144-145
数学教学改革,要在“引”字上下工夫,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旁指导”是对“讲授——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即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地指点引导。有效利用从旁指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计,育人为先。我们的学生在成绩上可能会被分成“好学生”或“差学生”,但身为人师首要任务是要培养他们个个“成人”,然后才是。成才”。爱学生成为每一名教师最基本必备的素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才能在爱中“成人”、“成材”。  相似文献   

4.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走的是应试路线,课堂中自然“讲授味”多些,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则又因过分追求合作而多了些“活动味”。不得不说,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会让语文课“乏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会让语文课“变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得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富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饶凌 《知识窗》2013,(20):63-63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不好玩”“不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操作性、互动性入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常秀梅 《科教文汇》2008,(13):108-108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足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小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我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强调和重视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作用和能动作用。正因为如此,结合学科教学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就是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就没有学习策略的获得。  相似文献   

8.
刘芳丽 《科教文汇》2009,(12):12-12
本文主要是从教学和法律两个角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分析。不可否认,在如今的课程改革下,有些教师自身并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命令学生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那些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不能对他们提出过于苛求的要求或将他们的教育者权利模糊化。  相似文献   

9.
黄源镜 《科教文汇》2007,(12X):66-66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导语,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因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走进课堂,如何运用导语,怎样激发兴趣,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分析了教师如何讲授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准确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2.
虞英华 《知识窗》2014,(16):76-76
引入新课,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新课内容,把学生领进学习新知识的“大门”。如果教师能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集中精神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知重复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就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试想一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集中精力听课,教师又怎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添花 《知识窗》2014,(16):35-35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途径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吴丽丽 《知识窗》2014,(6):22-22
一、激励和提升学生的士气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像卢安·约翰逊说的:“当你真的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他们的确能学习),当你说服学生相信成功是可以实现的,你就掌握了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如果教师相信学生可以成功,那么他们至少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5.
王永红 《科教文汇》2008,(12):64-64
当教师难,当好教师更难。俗话说:伤肝伤肺莫如伤心,肌痛肤痛莫如心痛。这就是教师,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贴近他们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16.
徐红玲 《知识窗》2013,(14):65-65
当你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你最怕的是什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写作文。”同样,教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不好教。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7.
大家知道,知识的传授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教师“教”。不过,教多了学牛就厌倦,活力迅速降低,学到的也是僵化的东西,因此美国教育家普斯物曼早就说:“教学足一种起破坏作用的活动。”事实表明,创造性品质是教不出来的,即便是教师把学生完全克隆了,结果只不过是社会多了一名同教师一样的人,根本不能增加社会的开拓力量,也没有涉及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相似文献   

18.
张学景 《科教文汇》2009,(17):126-126
目前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的有效讲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刺激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讲授在创设教学情境、价值观、趣味性、实用性、难易程度、新颖性上,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有效讲授的量的把握上也应该从实际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多一点也无可指责,反之,那些无法刺激学生学习的讲授,即使是简短的,也显得多余,即关键要看讲授是否有效,不能用一个十分客观的量来衡量。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和他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街上同行,碰见了三位教师认识的人,经过点头寒暄后,就各奔前程。一边走,一边教师对学生说:“刚才我们碰到的那三位行人的年纪之和恰巧是你的年纪的4倍,而他们三位年纪的相乘积是2,450,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他们三位每人的年纪吗?”学生沉思了一会儿说:“我需要另外一个条件。”教师想了想,回答说:“是的,我应该再附加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他们都比  相似文献   

20.
陈凤爱 《知识窗》2013,(3):66-6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就能形成反馈.使爱在师生之间流淌.即“动情效应”.它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