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小说的人物应有立体感,给读者以立体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小说必须塑造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用通俗而形象的话说,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站起来”。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贾雨村,就是“站起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受。究其原因,其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这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小说塑选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介绍,也  相似文献   

3.
小说以塑造典型形象为使命 ,优秀的作品大都以独特的人物性格而取胜。《水浒传》故事情节发展是无序状态 ,是由一个个出奇制胜的人物带动故事情节、推动矛盾发展。林冲、武松、鲁智深、宋江等人物形象逼真 ,特征非常鲜明突出。近期现代主义表现方法在小说中应用 ,故事淡化 ,情节错位 ,重感觉 ,凭藉意识流 ,但无论如何在作品中必须凸现人物形象。灵魂 ,是形象最高质点的呈现。小说的形象必须表现得“活”起来 ,活的重心应该是灵魂。生活中的人没有灵魂 ,就成了一个躯体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灵魂就是一堆文字。无论它是什么主题意义的小说、什么…  相似文献   

4.
部编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设置了一次小说创编的习作活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新挑战,对于执教者来说,也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如何展开教学?如何引导情节的布局?如何让人物形象生动立体起来?……笔者认为,可从设计人物关系,设定人物形象;构思故事情节,绘制情节曲线;采用细节描写,丰满人物形象;小说分享会,启发再次创编四个策略展开。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刻画人物个性的“同中见异”张玉芹小说家的使命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基石在于个性鲜明.中国古代著名小说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和永垂不朽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于此.《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誉为“战争小说之冠”,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原因之...  相似文献   

6.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可现如今,小说教学却忽视了小说的人文性,造成情感分析单一,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这样就使得小说教学变成纯文本的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8.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主要的要素。那么,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这成为语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10.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主要的要素。那么,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这成为语文教学中小说部分最关键的一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要有效地阅读小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在“知要素。识技巧”的基础上进行蓄势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其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小说阅读的难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立体派绘画看《喧哗与骚动》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有些评论家之所以将它赞誉为文学中的“立体派”作品,是因为福克纳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小说时空观念而着重以人物的意识流程为线索,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对人物工笔细画,使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四维空间的层次感。而立体派绘画的艺术追求,创作原则和革新精神正好也体现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4月版《语文教学大纲》(高中 )中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三两个单元分别要求 :“要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只能说出一些零乱的“人物形象” ,而且显得语无伦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方法 ,发现“四步法”效果不错 ,具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 ,“是什么样的形象 ?”这一步需要在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及文学形象全面地、立体地把握 ,进而准确概括出某一形象 …  相似文献   

14.
姜培 《考试周刊》2011,(64):22-23
赵树理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从题材、风情习俗、人物形象等方面里里外外都透着“土气”。本文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淡淡赵树理小说的“土气”。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各种手法、情节和环境等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把议论汇入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说,恰到好处的议论,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如下几个作用。首先,有助于表达或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已成定局、故事情节结束之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哲理化,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如《故乡》的一段议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和闰土“隔膜起来”,宏儿和水生却“一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种不可分割的审美元素有机组合而成,想要感知丰富而立体的审美形象,需要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才能达到“目中形动”“心中情生”“志通神达”的审美状态。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这一人物为例,尝试从“形”“情”“神”切入,提出有关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建议:描绘言语具象化,以疑点勾连整本书,“应目”以促“形动”;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关联自身情感,“会心”以促“情生”;在“形动”与“情动”的同时,探寻人物形象的文化根因,“得理”而促“神达”。通过“形动”“情生”“神达”三方面的有机融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合称为“意大利小说”。文章主要是运用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分析小说人物的理论。即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解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当师生分析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林黛玉的时候,我本想像前面分析王熙凤、贾宝玉一样,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把握黛玉非同凡俗的美丽与内心世界。没想到一个学生在发言中,跳出我的预先设计。那个男生站起来说道:"老师,请允许我脱离教材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