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学的创作方法有以描写现实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以表现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这是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文艺批评家,是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美学观,不仅左右他自己掌握艺术的方式,也启迪同行者、后来者正确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出艺术典型,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使审美实践与社会实践相一致.一个作家、理论家对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所持的主张,取决于他对社会生活所持的美学见解和对文艺作品所抱的审美态度.而他的主张一经形成,又决定他对各种创作方法作怎样的评价,决定他自己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从事文艺创作,所以文学主张、创作方法,从来属于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穆旦作为本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冲破题材禁区,力求开阔视野,在热情赞颂的大潮中唱出了丰富的思想和冷峻的忧患意识。在创作方法上,穆旦努力追求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曾以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轰动,被称之为"诗怪".着重从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创作题材、人生道路等四个方面论述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进而提出他在中国新诗史应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论杨维桢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多元切入,开掘杨维桢研究的新角度。首先,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题材问题.指出杨维桢不但宴游诗多,其社会讽谏诗也不少,他的社会讽谏诗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元代的社会黑暗的观点。其次,还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宗源问题,指出他的诗因为多宗源才杂成亦此亦彼的“铁崖体”,再次,本文还论述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风格,表现了他那种大家风度和自由娴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文学思想中,革命现实主义决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更主要的还是一种革命的原则,一种共产主义精神。鲁迅就是在这原则和精神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创作方法。其中,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虽然是根本的、主要的,但却决不是唯一的。不过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却是始终贯彻在他的文学思想和  相似文献   

7.
诗人穆木天是 2 0世纪神州诗国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2 0年代 ,他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 ,成为我国象征派诗论的奠基人 ;他以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别创一格”的诗集《旅心》。到 30年代 ,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他组建中国诗歌会 ,高扬诗歌要“捉住现实”、诗歌要大众化的旗帜 ,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流亡者之歌》。抗日战争期间 ,他撰写诗论《怎样学习诗歌》,创作诗集《新的旅途》,进一步探索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他在戏剧艺术上大胆探索,其剧作试验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各种创作方法。他追求艺术真实,但不是表象的真实,而是一种情感化的主观真实。从本质上说,奥尼尔是个浪漫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讲的创作方法,不是指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是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生活和艺术关系的理解,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论从中国文学史上看,还是从世界文学史上看,每个作家都坚持着一定的创作方法,而没有无创作方法的作家。著名作家赵树理坚持的是什么创作方法,人们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简议王夫之“诗法”论的诗学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法”大致相当于西方文论的“创作方法”。“诗法”论在古代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诗法”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有待加以深入研究。“诗法”或“创作方法”有三个层面,与作为哲学家的运思方式不无关系,船山的“诗法”论在第一个层面具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而对第二、三两个层面的认识则显得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王蒙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作家,他历尽沧桑和磨难,但始终不改赤子之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大胆地运用意识流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身体力行,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多样化的真实,使其艺术作品富有了多彩的艺术品貌,独树一帜地显示出怡心养性的消闲理念和一种斑驳陆离的“杂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和恨,但他不滥用爱和恨,他好像是一位守门员,从各个角度接过生活的球,他从各个方面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具有历史感。所以,王蒙的创作起到一个先锋的开拓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姚永朴在民国初年参与编修清史,在北大教授史学课程,后其门人整理形成《史学研究法》一书。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姚永朴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相结合。其在方法论上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上,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也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4.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15.
清人薛雪的《一瓢诗话》主张"胸襟"与人品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标榜诗歌的独创精神,倡导严谨、重苦吟的诗歌创作过程和方法,并提出宽容与开放为核心的诗歌批评欣赏观。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In writing this review, I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David Greenwood (Cult Stud Sci Educ 10:5–16, 2015) whose ethnographic study sheds light on his growth as a faculty member who has taught in various settings that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ulture that he grew up with. I extend hi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mindfulness to encompass a culturally aware method of teaching based on place sensitized more to the needs of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The methods used in writing the review included literature searches for articles that incorporate ecological mindfulness and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in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and reflected ideas voiced in Greenwood’s article. Although he seems that he is primarily addressing other faculty members, his experiences can be used as lifelong less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entering a primarily homogeneous workforce expected to teach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 His humor, use of Haiku, poetry and mindfulness as a way of becoming one with a culture that he is not accustomed has many lessons that prove useful in training more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ers. In light of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US student population versus a stagnantly homogeneous teaching workforce, his reflective practice will prove useful to teachers who are expected to teach students with cultures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相似文献   

18.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陈祚明等评论家一致认为曹丕的作品具有阴柔之美。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格?为什么他登基后再没有能“移人”的作品出现?人们却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曹丕在家庭中的处境、他的政治表现等方面,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分析个中缘由。文章认为,曹丕在本质上是一个柔弱、依顺的人,柔弱和细腻成就了他的文名。后期作品质量滑坡是因为他努力要表现性格中本来没有的粗旷、强硬和坚定一面而压抑了自己的性格。因为本身个性的被压抑,曹丕感到痛苦和焦虑。这些情绪在他的文艺思想中有所流露。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