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飞鸟鱼曾经是我的作者。某一年,她突然人间蒸发!待到我偶尔读了她公众号的文章,才知道她已人在日本。这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连根拔起、浴火重生——这个连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的人,居然跑到京都去开起了民宿!  相似文献   

2.
谈人文修养     
在大学和文化机构工作的人尤其要有人文修养。什么是人文修养?要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具体地说,有文学、史学和哲学以及艺术方面的常识,同时将人文素养贯穿于生活和行为之中。不管你是学的哪种专业,或者你是哪方面的专家,首先对本国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论语》、《道德经》、《孟子》等是怎样的书,知道唐诗、宋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并不难,只要平时留心学习,自然会有成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即或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能精通。不懂,没有关系,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别人可以理解,自身也会提高的。如果自以…  相似文献   

3.
面对父亲     
《爸爸》,一部老电影,1966年,匈牙利,黑白片。看这个片子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导演伊斯特万·萨伯,另一方面就是看着封面上那对父子阳光灿烂的笑容时,有些怀疑——记得几年前在那部由15位世界著名导演合作的《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中,萨伯的那10分钟可是出奇的现实而残酷,短短几分钟,他就完成了一个生活中你无法否认,甚至也可能无法回避的悲剧,导演也平静到了冰冷的地步———难道早期的萨伯会是这么轻松而乐观的吗?小男孩儿对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去世的父亲做种种的猜想,不管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细节,都会激发他的想象。父亲是…  相似文献   

4.
说到俄罗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是俄国古典音乐之父格林卡,还是天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奔放豪迈的《卡玛林斯卡雅》,还是美丽忧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悠长静谧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是轻快愉悦的《喀秋莎》?  相似文献   

5.
“瞧,你是又骄傲又腼腆!少见的结合。好吧,请谈谈,你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得怎么样?”“工作得不坏,安东·巴甫洛维奇,”高尔基回答说,“新剧本开始了。”“怎么,又写新作啦?”契诃夫十分吃惊地说。“真是好样的!老早就把《小市民》搞完了,又来一个新的!当然,还是写吧。你知道我写《万尼亚舅舅》用了多少天?4天,好家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然而,毕竟我和它一起完蛋了,哈——哈:”“出预告了吗?”高尔基微笑了一下。  相似文献   

6.
吴正 《文化市场》2002,(4):55-56
如今在香港,一个高小刚毕业,还在等待中学入学通知书的准中学生,假如遇上什么不遂心愿的事儿,也都懂得在感慨之余运用这么一句表达:在这文化沙漠的香港,你又能叫我如何?所谓一个比喻的第一次运用者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材,第三次成了蠢材。你说.在经过这么许多人滥用之后、“文化沙漠”这个比喻谁还斗胆敢再试用一一包括笔者?除非你绝不在乎被人扣上一顶蠢材的桂冠。  相似文献   

7.
狗、猫、鸟和人共同都有的一件事是什么呢?你猜猜看——他们都要打呵欠。他们的嘴突然张开,他们的头都向后仰,然后,随着肌肉的欠伸,呼出一口空气,同时还发出一阵喘息、一声鼻鸣或者是一阵沉重的喉声。当然,声音到底如何,那要看打呵欠的是谁而定。  相似文献   

8.
1983年是最成功的一本冒险小说——《金银岛》问世100周年。你也许会认为,飘洋过海去觅宝的时代早已过去,宇宙探险的时代已经到来,该把这种陈年故事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了。然而,看《星际大战》和《冒险家》着了迷的年轻人也看《金银岛》,否则,为什么它的版本仅在美国就有38种,在英国有43种之多呢?据最近的记载,1977年《金银岛》发行了29种外文版本,其中西班牙文版8种,德文版5种,意大利文版5种,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罗丹那尊著名的《思想者》的姿努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吗?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右肘是抵在左膝上的。  相似文献   

10.
“他不正像个普通人吗?”1969年,父亲当选为国际笔会台北中文中心的主席,并于1972年和1973年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当时他正在同台北一个小编辑部的人员一起编纂《当代汉英词典》。社会上急需一部新的汉英词典,以满足社会和技术变化的需求。父亲以他通常的工作方式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一天,他正为这部书的最后一部分润色时,眼睛变得模糊起来,连所写的东西都看不清了。转天早晨,母亲注意到他的脸通红,嘴歪斜。在医院里,医生们说这是中风的前兆。我六神无主地飞往台北。感谢上帝,父亲看来和往常一样,还跟我们开玩笑。医生说他几天后就能出院,但至少需要完全休息两个月。可喜的是他那敏锐的头脑未受损伤,我返回了香港。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具有多个"颜面",并且都有权自己决定在什么场合之下以何种形象出现。但试想一下,如果AI随意将你的"颜面"公之于众,你应该怎么办?如今,希望通过阻止个人信息"碎片"来保护隐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出版社拿来一份复印件,让我写一个前言或说明。我从封套中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份日本人印的,翻译成白话的《圣谕广训》,而且附有“上谕文言原文。”我一看不由地想笑出来,哪里弄到的这老掉牙的玩艺儿,介绍解说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要印出来让老百姓再来听宣讲上谕吗?不过作为古董观赏一下也是十分有趣的,其实说古也不算太古,不要说比不上恐龙蛋,比之秦砖汉瓦,也还是子子孙  相似文献   

13.
总有一天,脑系科专家会给我们解释这种神秘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搞建筑,有的人搞绘画,有的搞写作,而有的搞作曲——为什么他们一直想干下去,直到感情被抑制住为止。我那天收到的信中说小提琴家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在92岁高龄时完成了一部新作。说实话吧,且不管你是否知道他在作曲,你知道他还活着吗?是什么激励这些人这么干的?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的。神经病医生只要对有才华的病人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20,(5)
正风景是什么时候作为绘画的对象与主题的?在看《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一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本次画展的策展人、印第安纳大学艺术史博士詹妮·麦科马斯在该书的序文中说:"风景画在西方艺术中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门类。在欧洲,风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题材——也是说,风景本身被作为主题来描绘,而不只是叙事画或肖像画中的背景——17世纪才首次出现。"笔者无法确认詹妮·麦科马斯提出的时间点是否准确,但西方绘画对象的主题是宗教神话类人物在先、风景在后,基本是被公认的。  相似文献   

15.
郭彦,中国大型时装杂志《优雅》的执行主编,常与美丽、高雅、迷人、聪明、智慧等形容词相联系。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郭彦,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她的长篇小说《冷眼看风》等,曾多次在国内获奖。郭彦现与丈夫易丹教授及他们深爱的儿子定居成都。她满怀激情地欣然接受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与家庭赋予她的各种职责和义务——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主编……刘:拥有迷人的外貌、可爱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无疑,你是寥寥无几的幸运女人之一。身为女人,你如何在社会中为自己定位?郭:我是一个笃信传统的人。我个人认为,女…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冲击     
英文中有一个概念,Cultural Shock,我一直不知如何翻译才最贴切。刚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曾有当地的朋友这样问我:你碰到的Cultural Shock是什么?Cultural Shock 就是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那个地方给你印象最深的那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是你在原本的文化背景中从未遇到过的,可这次它一下子抓住了你,对准你的心灵就是过电般地一击。这一击,甚至使你产生许多不适。比照这些字面上的解释,还是让我把这个概念直接翻译为——文化冲击。其实,这本是一个很学术化的词汇。原意是指一个人,从他/她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巴黎是什么?巴尔扎克说:"巴黎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海洋,任凭什么探测器也永远无法知道她的深度。"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扉页上的题献为:"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  相似文献   

18.
走出谢庄     
正一看了电影《陈奂生进城》,我们久久不言。我们被那张床给打哑了,陈奂生猛地跳起,然后手脚奓开,像只田鸡一样落到床上,那床竟然没有散架,反而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抛丢起田鸡,仿佛胜利者抛丢英雄一样,一次次把英雄尽可能往高处抛。这个场景震得我们无话可说。如果我有这么一张床,我根本舍不得睡,我会一个劲地像田鸡那样可劲地跳、蹦达,直到天亮。谢龙却不然,他脸色铁青,几乎是愤怒地说,你乐个屁乐!你想想吧,你家的床是什么床,我们家的床是什么床?那还是床吗?  相似文献   

19.
刘武 《世界文化》2013,(8):25-28
一说到阿拉伯这个字眼,人们的眼前可能就会浮现这些影像:波斯湾、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神秘的驼队、高高的金字塔、穿着长袍的阿拉伯人、波斯地毯和银器、阿拉伯水烟和红茶等等,这些在《一千零一夜》《英国病人》《撒哈拉》《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电影中出现过的情景要是呈现在眼前,你会愿意错过吗?因为拍摄纪录片的缘故,刘武有机会在三个月时间内驾车穿过阿拉伯半岛,渡过红海,  相似文献   

20.
正《斯卡布罗集市》是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每闻旋律,思绪总会浸入遥远群岛温柔黯淡的风雨中,难以自拔。或许是古欧洲的多利亚调式太过动人,才让这首诞生自苏格兰乡野的民谣,如它歌词所唱的那四种植物——"你会去斯卡布罗集市吗?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于世界各地静静生长到如今。在多数人耳中,《斯卡布罗集市》不过是一首古朴的情歌。但稍加考究,便能窥见歌中凄婉的凯尔特风情。吟唱者借即将前往斯卡布罗的旅人之口,向那里的某位姑娘提出一系列不可能的要求(如制作一件没有针脚的衬衫,找一块海水和海岸之间的陆地),若她能办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