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史涓生”——“旧我”已死,“新我”方生——主人公命名本意悬揣《伤逝》主人公命名为“史涓生”。这与该篇主题有关,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伤逝”者,本意为感念已故之人;然而鲁迅《伤逝》篇,主人公不独感念那曾挚爱过而又逝去了的子君,亦是对“旧我”的悲回和痛悔。主人公开首即明言:“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诚然,该篇是涓生对子君的悼亡诗,但这只是形式,若是将此作为小说之主旨,实属皮相之议。骸里之意乃是那个“为自己”——对“旧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被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一年后两人分手,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这一爱情悲剧主要是封建社会、主人公性格弱点、生存现实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描写了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一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而勇敢地同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进行的斗争。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二人就同居,可是同居不到一年,他们的感情就破裂了。结果,子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寞和空虚的会馆。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了,涓生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跨出那新生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原因。仅从女性视角分析来他们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女性依附于男性,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伤逝》中使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营造出一个忏悔的涓生形象。涓生通过内心的独白表达他的罪过,却又通过回忆“事实”展示自己的无辜。这种混乱的叙事方式像是借助“忏悔”的外衣来求得“道德”的宽恕,从而为他抛弃子君的行为找到合理性,这就使得涓生的“忏悔者”形象有了讨论的空间。通过文本的叙事策略分析涓生的心理,从涓生的叙述语言中体会其爱情观,同时对子君的叙事空白进行合理填补,从而对涓生的“忏悔者”形象再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12.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伤逝》只写了两个人物——子君和涓生。他们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觉醒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并且胜利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社会是个无形的罗网,根本不容许青年们扇动双翅自由翱翔,它不断纠集力量来扼杀这一对年轻的情侣。可见,《伤逝》的主要矛盾是子君和涓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悲剧的基本冲突。鲁迅在《伤逝》中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描写。当他们在自由交往、热烈相恋时,受到“老东西”和“小东西”的卑污嘴脸的玷污;当他们在路上同行时,“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们同居了,更大的压力也随之而至。子君和她叔叔早已闹翻,“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作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这些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建树.《伤逝》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写的是子君冲破封建礼教同涓生结合,但又在生活出现危机后分手,最后导致子君的死亡.站在这个为爱情奉献了生命的子君身后,我们应该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并从中汲取教益.  相似文献   

15.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位上世纪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施光南先生作曲的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是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通过剧情背景和艺术特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旨在演唱中进一步准确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综观近年来的“伤逝》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是从叙述特征角度来探讨涓生作为叙述主体的虚伪性,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子君则更多抱以同情的态度。本文试从对子君形象的探讨中分析和解读以其为代表的“依附女性”。其实子君从未真正地觉醒和解放,她的人生是在依附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伤逝》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都讲述的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从时间上看,两部小说相距六十多年,从小说所塑造的"子君"形象来看,既有不变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这不仅与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关系,也与时代的变迁和子君的选择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讲述封建制度下两个觉醒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最后以子君的死、涓生的忏悔结束。小说中隐含许多人间的真理,其中子君的死呼唤着女性的独立这一主题,女性只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独立,她们的生命才会灿烂地绽放。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封建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探寻的女性问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再读鲁迅作品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女性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