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运用是声乐技术获得的重要手段,这种技术应在积极的心理因素的引导下,产生正确的生理活动。有健康的歌唱生理器官,但无正确的歌唱是引导,不会形成美好的歌声;但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歌唱心理,无无健康的生理结构,也无法训练出好的歌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声乐的学习者,我们都会为得到优美的歌声而在努力寻求着歌唱的正确方法。其实,歌唱与说话声音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通常会被人们所忽视。说话和和歌唱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他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重要因素,并构成后者的真正支柱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因此,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相似文献   

3.
怎样唱好一首歌,这是许多在校的青年朋友常涉及的问题。就我在校学习及从事声乐教学而言,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歌唱是一套发声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在高级中枢神经控制下的脑力加体力活动。是一门多学科组成的科学。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物理学、语言学、音响学、音乐美学等。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声?即用最小的气力发生最响最美的声响就叫科学发声。圆润动听、持久不累是一切嗓音工作者的宗旨,作为一个立志于声乐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我认为涉猎与主要学科以外有关连的学科是大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其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反馈力、感染力等。因此,要想学好声乐就必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就其在校四年及步入工作岗位从事声乐专业而言,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在正确的声乐理论指导下,老师传授之外,最关键的是:听、看、想、练的实践活动。听,是树立自己正确声乐观念的基础,这种听,决不是不加选择的s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逐渐进步,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声乐这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艺术特色学校,如何为艺术院校输送合格人才,这是我们高中音乐老师面临的课题。人声的训练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着声音概念,通过耳的功能去听,去感觉分辨,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使声音正确地发出,形成一种圆润、明亮而优美的歌声。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与音乐学院的课程基本雷同,沿用"专业知识为本"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声乐教师总是以"学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高、专、尖"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所谓的专业性.殊不知,虽然有个别学生毕业之后考进更专业的音乐学院和省市歌舞团体从事专业表演工作,更多的学生还是走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或从事社会音乐普及工作,因此高师音乐学院不是培养歌唱家的摇篮,而是培育普及音乐工作者的基地.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声乐演唱,使其了解并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提高其歌唱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健康的艺术情趣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指导课内外声乐活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其将来成为心智健全,专业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准备,作为高师声乐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模式,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去努力,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声乐表演是以歌声为主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讲,演唱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身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按照生理机能的运动规律,协调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进行声乐作品二度表演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台实践是决定演唱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阐述舞台实践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舞台实践,促进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声乐学习的质量,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嗓音条件,而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三要掌握正确的声乐理论.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曲库中的瑰宝。由于其独特的发音规则使得其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综合师范院校等都将其列为声乐专业学习的必唱曲目。它对于科学发声技巧的建立、良好歌唱习惯的养成等有着中、外任何时期的作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从语言、声音、音乐素养的角度研究分析,探索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高校的声乐教育得到社会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其它教育领域来说,声乐教育仍然是一门比较新鲜的学科,在教学中有着许多专业性的困难。例如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学生学习观念不正确、声乐课程安排不科学等等。本篇文章主要是分析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等师范教育中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其中,声乐教学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原初的培养目标.本文就声乐教学改革中师生配置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高师声乐教学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伴着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既要遵循声乐教学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要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特征;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师资。在声乐教学中寻求同中存异,实施因材施教。同时值得重视的是不同音乐教师岗位的需求必然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教学体系的变化和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应调整,这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声乐艺术的基础主要在于发声和声音的质量.歌唱家只有了解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对声乐技巧的重要性.才能在将来的学习中少走弯路,掌握准确的声乐技巧,以优美动听的歌声献给广大的观众.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以萧友梅为主的一批爱国音乐家们率先在各地创办了多所新型音乐机构。正是老一辈音乐家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欧洲传统唱法的种子在我国贫瘠的音乐土壤中生根发芽。而新型音乐机构无疑是近代专业声乐教育发展的根基,是西洋声乐传入我国后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加速器。这种唱法的传入为中国声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唱法相互借鉴和吸收。近代专业声乐教育之发轫奠定了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翻开了中国声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声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声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可以说声乐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学科,是关系到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校积极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今天,原有的传统高校声乐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拓宽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新思路,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本文就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如何透审美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得出提升我国声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5.
关于音乐本质的反映论观点认为音乐的本质存在于物的和谐中,存在于声音流动的形式结构中,认为音乐之本质在于对外界声音与客观事物的模仿。这种观点虽然在最初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但却有着明显的缺陷。而音乐本质的先验论观点把音乐活动视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纯粹抽象的思维与情感的运动,把作曲家的创造说成是先天具有的才能的发挥,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在反映论中引入实践的观念和运用辩证法的方法,用实践代替反映,从而得出关于音乐本质的正确结论——实践论。  相似文献   

16.
声乐既歌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声音是歌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定其他一切的因素,只有正确的听觉训练与正确的发声训练的完美统一,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素质教育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要将小教音乐大专班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教学能力的音乐人才,核心任务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并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一、加强声乐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过去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通常不可能在声乐技巧课中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往往被一  相似文献   

18.
合唱指挥这种群体多声部的不同节奏、不同旋律、不同和声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在学生声乐学习中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和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是声乐学习的效果和延伸的检阅。  相似文献   

19.
三种唱法的提出,束缚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众多的民族、丰富的音乐资源,远不是三种唱法所能包容的。中国要有自己的唱法,这种唱法既要学习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借鉴一切外来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既要有科学的歌唱方法,又要具备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对于声乐演唱学习者而言,良好的视唱练耳练习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基本音乐素养;(二)有助于培养声乐演唱学习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三)有助于丰富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多声部演唱思维。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声乐学习者,在视唱练耳学习方面应注意听觉感知理性化、视唱练习规范化,以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将视唱练耳回归音乐本质,突出音乐的歌唱性,可真正提高学习者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丰富学习者的心理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