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托马斯·杰斐逊的共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斐逊既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又为古典共和向近代共和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共和主义思想,成为共和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力图制约权力来保障公民的权利,通过公共教育的推行来促进公民的民主参与,与古典的共和主义思想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素被称为"恶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终极目标是创建共和国.他批判地吸收了古典共和主义自由的观点,创造性地从自由国家、公民美德这两个方面,论述了自由与政体、美德、法律、风习和宗教的关系,他的自由观对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具有某种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根本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到自由。为达到这一目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种混合均衡的共和制度;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公民具有公民美德。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的复兴,一方面得益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本身具有一些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无法替代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限度在于它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4.
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的共和主义"与"共和主义的自由主义"在当代政治理论争论中造成了严重的理论混乱.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构造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以回应共和主义的批评.传统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是私人性的,因此,能否构造出具有公共性的公民美德确实是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提出的真正挑战.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通过塑造一种特殊的慎议政治模式,体现了公共自主性的要求,同时又确保了公民的主观自由,从而在自由主义的语境中提出了公共性的公民美德,即公共理性.同时,由于以承认公民的道德能力为前提,而不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能力为目标,这种公民美德观念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完善论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义秩序之追寻——兼论罗尔斯的公民资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视个体自由为最高政治价值,后者视美德为最高公民典范.罗尔斯一方面对自由主义仅仅强调个体权利的倾向作出修正,增加了公民资格理论对实质平等的关心,用以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一方面提出一种公共理性的公民资格观,用以解决多元和统合的政治正义问题,从而在其正义理论的框架中彰显其独特的民主公民资格观,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进行了一种调和,目的在于:在个人自由和市场社会基础上重建公共自由和集体认同,以维持和保障正义之秩序.  相似文献   

6.
陈华森 《文教资料》2010,(22):128-130
自由主义之困境随其萌芽、发展和滥觞的过程而发展。当代共和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社会公共生活的衰退,公民美德的缺失,以及私益与公益的失衡,并力图实现公域与私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个人善与公民美德,以及私益与公益之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共和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民初的共和主义思想潮流中,章太炎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就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充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此一共和政体以五权分立与制衡(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监察)为其运作形式,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章氏由于拒斥“代义制”,将“公民主权”落产在卢梭意义的“公意”上,以“法治”(体现“公共利益”的统治)与“道德”作为其创设的共和政体的根干,导致了其向古典共和主义理想的趋附,使其创设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8.
美国民主共和制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较完备的民主制度,曾引起世人的向往与羡慕,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政治家学习研究的时象。尽管托克维尔与梁启超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两人通过对美国的考察,在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认知方面却存在着大致相似的认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地方自治与实行民主共和制有密切的关系;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在美国民主共和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主共和精神时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等。两人通过对美国的考察,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美国民主共和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各国不能模仿其民主共和模式,只能学习其民主共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的主流学说长期认为,自由主义理论是近代西方革命与政体的思想基础;但当代“共和修正派”在复兴古典共和主义时,论证了共和主义是近现代英美政治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近代西方革命、政治思想中主导理念的大论战;总体上看,共和修正派居于下风。争论的实质是两派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话语权。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提出了公民对自由权利的需求,共和主义找到了实现自由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自由是目的,共和是方法.自由需要在共和制中实现,不可脱离共和制。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思想中的“自由”,是与“奴役”和“支配”相对立的共和主义的自由。他的“自由”有三层内涵,分别指国家的独立自主、自由国家而非专制国家、自由公民。由于实现和保有不同层面自由的前提和方式不同,与之相应地,他对待古典思想传统的态度也不尽一致。这决定了马基雅维里在思想史上的多重面相。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孙中山流亡海外期间,在美国停留的时间最长,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共和、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长时间在美国生活,孙中山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美国的民主思想。孙中山吸收美国的民主思想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蕴育的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崇尚民主等精神,培育了美国的核心价值即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理念。该理念又深刻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美国以国家价值观为依据,以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为平台,以立法为手段,不断推进教育机会均等,保护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传统。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强化了人们对国家价值观的认同。正是这种国家价值理念和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致性和良性互动,才铸就了美国高等教育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美国民主制度的维护得益于美国的地理环境、先天特质和美国人的商业激情,得益于法制和民情,民情是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民主制并非一般的民主制,而是一般民主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民主制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迷信于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而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4.
规范国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理念,而不能相反。在宪法观念的启蒙和传播中,清末民初公共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共和等观念体认上的偏向和误区,是民初自由主义宪政试验失败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之一。亦表明近代中国的宪政努力从一开始即发生了起点的位移和偏向:宪法观念尚未彻底世俗化,尚未落实到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5.
在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共和主义也得到传播.托马斯·史密斯爵士提出了君民共和的广义共和主义,实现了共和主义与君主制的结合,指出了在君主制民族国家共和主义传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共和主义也得到传播。托马斯·史密斯爵士提出了君民共和的广义共和主义,实现了共和主义与君主制的结合,指出了在君主制民族国家共和主义传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宗教伦理的特殊内涵及其与美国的特殊历史条件相结合,形成的乡镇自治传统.自由、平等观念,使得宗教为维护美国民主制度提供了持久的民情。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垄断,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以无支配的自由观为核心,围绕自由、法律、公民、参与、身份等重要议题,深度阐释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的论证存在诸多误读和缺陷.新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论域.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宪政体制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政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创新,是美国获得长治久安、国力突飞猛进的制度保障。影响美国宪政体制的因素主要有来自英国的普通法传统、殖民地自身的政治经验以及源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创建新体制的过程中,美国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新思想的吸纳,更有对自身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