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懈追索.如果我们没有在本质意义上真正理解教育,或者不从哲学层面去思考教育的原初意义,那么教育工作仅是一份经历和职业而己.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中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在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我们似乎可以读懂雅氏认为教育是为了人能尽其"人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3.
自由:教育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教育价值合理性的内在根据,是教育德性的根基。一切教育的核心或关键就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者,教育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应当指向人的解放与自由。培养自由能力、塑造自由精神、养成自由人格是教育自由的内在规定。善的教育必须致力于为人类自由而斗争。  相似文献   

4.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基点.教育活动以人的未确定性和未完成性为基础,直接起源于人之"成人"的内在需要,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富有理性精神的伦理性存在.这一设定不仅从源头上揭示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合理性,而且把教育从人的外在性的东西理解为人的内在性的东西,理解为"成人"的过程而非满足人的实利性需要的手段.教育的原初任务就是真正的人的创造,它是人类通往"成人"之路的必经之道.  相似文献   

7.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8.
试析我国高校学术自由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是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有机统一,是高校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在外在自由方面存在学术管理失范、学术评价欠公正、社会参与不够等缺失;内在自由上存在自主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不强与学术交流量少质低等缺失.应从加强学术民主,国家的"治理"能力,社会支持力度和自身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学术争鸣与批评等方面来应对学术自由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论人性放逐与超越的美学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哲学从"存在"的角度出发,以"绵延和自由"为主题,在深层意识形态中寻求自我。他把人的活动力量归结为意识自我和个人能力,认为人类灵魂和精神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方向。绵延的确立是探讨自由问题的前提,自由追求是绵延探索的核心概念,二者构成柏格森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世界不仅仅是文化的世界,也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随着生态主义的兴起,人们不仅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而且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灵性"沟通,开始承认自然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性价值。自然之于教育有着拓展智力、感悟自由、启示生命、认识自我的价值。教育活动要走向自然,确立自然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设计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然体验,让学生在与自然生命的接触和对话中理解世界、感悟生命,在对自然的领会中达到本真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教师应有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睿 《考试周刊》2010,(20):22-23
人文精神,就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内在品质,它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涵养、情感等方面的外在体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本文从教育角度谈高中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具有一种禀赋价值自主与教化自觉的"存在逻辑",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本体性关联:价值教育因人的存在而发生,人的存在随价值教化得以生长与扩展。人的存在的自觉性、多维性与未成性,使得价值教育得以扬弃人的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实现朝向文化生命、历史生命的超越。奠基于人的存在的"价值本性",价值教育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确然性基础,人的存在也因与价值教育的相因互成,展现出特有的自我选择、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之中,人类具有一种天然的自由或者天赋自由。"天然的"或者"天赋的"这一概念有着两层含义,二者既有区别又不相互矛盾,而每层含义都是对他的天然自由概念的证明。其中第一层含义是属于神性的自然,而另外一层含义是自然状态或者人的本性。简言之,人类的自由不仅可以在上帝那里求根溯源,而且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洛克的政治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洛克建立在神性和人性维度之上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原初的教育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在于其工具价值,但工具化的教育并不能完成现代教育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教育的人学转向在使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人学立场的教育关注的是作为"类"的抽象个人,并未真实地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个人;"成己"的教育使人的自我实现最终达成。但无论是工具化的教育、人学立场的教育还是走向自我的教育,均不能单独承担起教育的全部使命,只有三者共同作用,教育才能最终兑现其对个人、对社会以至对人类的承诺。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将老子之"道"人情化、审美化,侧重于探讨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万物之中,追求精神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主张"大美","大美"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真美,是一种不着人为因素的原初之美,无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处于顺应自然的自由状态,超越于世俗的美丑观念,是"道"的境界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人与动物在原初境域里就有着根本性的差别。意识或生存结构中的时间与自我两个因素在人类摆脱自身的动物性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根据胡塞尔的观点,自我是在时间境域中生成的,觉醒的自我使精神世界遵循动机引发法则,而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因果规律。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作为此在的人是投入到时间境域之中去的,永远向着将来筹划自身、领会自身的存在。结合两位现象学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如何规定人的独特性的。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告诉我们,动物是没有人那样的时间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这就使动物与人之间有了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定位多向分析法,对《垫底辣妹》进行教育叙事,揭示其中人物关系与结构。以学校教育和补习班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对比,阐释良好的教育,是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给予尊严与自由,且在培育个体尊严与自由的过程中,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影片中最突出的个性化教育,既是未来教育的走向,也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一种表现人尊严与自由的教育,丰富和建构了人内在精神和内在世界。本文通过"什么是教育"、"想要什么样的家庭"、"努力的意义"三个主题,结合影片与现实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人类思想与真理诞生的原初样式和本真状态,体现一种平等互动精神,具有构建功效和自主创新活力;对话是"正在"和"未在"之间的不断转换,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在对话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中,通过对照和引发,可以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同时不断实现视界的融合,从而促成新的意义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