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悲剧 ,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 ,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 ,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0多年前,屈原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国都郢的消息后,抱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来到泪罗江畔,沉江而没,以实现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许多后来的传统文人命运的轨迹。纵观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屈原之死不是这个悲剧的谢幕,而是这个悲剧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悲剧意识的象征,是中国悲剧文化的先躯,他所象征的是当时中国各种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化合物”,这种新“化合物”的特质在于不避人、不避世、不避身,是中国悲剧文化意识中的精核.  相似文献   

5.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 ,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 ;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7.
屈原性格执著、孤独、倔强,忠贞,内心充满矛盾,有着浓厚的爱国热情,积极进取,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对屈原性格形成产生影响有三种因素:楚国地域文化;诗人气质等个性因索;生平经历、思想等杜会原因,而悲剧性格是屈原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基础,同时时代也为她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和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然而,对她悲剧意识形成有更直接、更深远影响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张爱玲承传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意识,表现出对普通人特别是乱世中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前景的忧虑与关怀,使她的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东方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在发生了时空置换的文化差异中来解读屈原的。在史官文化的感召下,司马迁剖析了造成屈原悲剧的社会和思想缘起,再以儒家的文艺理论对《骚》进行了文化定位,纳《骚》入诗,揭示了创作主体的悲剧心态和作品的悲剧精神。司马迁还从游士文化角度和道家观念出发,反思屈原命运的最后结局,寄寓了司马迁复杂的情绪和人生感喟。论文最后分析了司马迁作这种解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九歌》它不是民间传统意义的祭歌,也不是楚国王室中供观赏的乐舞,而是诗人在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和楚王室乐舞的双重影响下,而创作的极具个性化的宗教性的祭歌。《九歌》以神灵因恋情上的失落与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步调,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竟遭疏离的悲凉情怀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的宗教祭祀为题材赋予了《九歌》中恋情诗的悲剧的文化意蕴,以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表达了其隐晦而深刻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13.
论"楚辞"主题的战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14.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5.
《玉秀》通过原态生活叙事,呈现的是玉秀生存的悲剧命运,而寄寓在感性故事中的精神内涵,则在于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深刻思考。作家站在文化反思的高度,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伦理文化和男权专制的反省、批判,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及其所制造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积演为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学人风采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5):F0002-F0002,F0003
徐文武,1964年4月生于湖北洪湖,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荆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主要从事楚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任(《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执行副主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1999)、《楚国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满怀感伤地写出“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的悲剧之后,紧接着严肃而简要地叙述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如果我们略微思考一下这紧密相连的两节文字之间的关系,就会觉得,司马迁是有意将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连接到一起,而且几乎是将前者视为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颇为引人深思的。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楚为秦国所灭,并非一个屈原可以逆挽,其时其势,本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诚能以自己的“一家之言”“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看来,屈原的个人悲剧中,已经包含了许多楚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形式和内容,是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种因素决定的。由于古代戏曲作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观众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对作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悲剧观念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从西方引进来的美学范畴,它有复杂深刻的内涵,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都是它的基本概念,而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品格。中国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充满了对自然的抗争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具有产生悲剧意识的文化基础。但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道又有强烈的消解作用,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