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继淑 《四川教育》2007,(11):31-32
案例:《索溪峪的"野"》师:孩子们,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大家自读课文,走进索溪峪,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生默读课文)师:认真读了课文,想一想"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  相似文献   

2.
姜俐冰 《小学语文》2014,(7):104-108
【内容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主要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将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略读课文《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山中的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则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假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感受;“日积月累”积累自然景物的诗句;“趣味语文”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第22课。教学目的:1.通过对作者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的理解,体会作者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2.理解索溪峪“野”的特点。教学重点:索溪峪的山、水、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2课《索溪峪的“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题(生读)。读完之后,想说点儿什么?生:我把“索溪峪”这个词重读,因为我想课文主要是讲索溪峪这个地方。生:我重读的是“野”这个字,因为我认为文章主要是讲索溪峪“野”这个特点的。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曹敬庄以独特的视角、生动而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描绘了湖南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景致,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野"。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尽情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之美,并从中体  相似文献   

5.
李玉华 《山东教育》2005,(25):34-3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清新隽永,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素溪峪奇丽无比的天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畅游大自然、心灵放飞的喜悦与清爽。认真读文,从语言文字中领略索溪峪的野性美,体会作者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方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实现“文贵自得”,可尝试引导学生“画、品、悟”三步走,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6.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略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上讲,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组略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断臂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等新词。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练习作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重点学习项目,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阅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一”。从内容上看,四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11.
以"野"促读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略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上讲,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讲,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自悟,提高阅读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自读自悟".教学中,以"野"为线索,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自读自悟,并从中学会略读和浏览.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 ,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比喻的贴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比喻的贴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的确切。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 .学会生字新词 ,初步理解部分词语。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了解学生对瀑布的感性认识。二、自学课文。1 .读课文 ,画出生字…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并且这两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是人化的自然,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作者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对趵突泉进行了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突出了趵突泉水清、量大、态美的特点,歌颂了大自然的美。描写大泉和小泉景色特点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抓住重点,通过细致观察,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出事物的特点,以及由具体事物引起的联想,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美,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掌握生字“偏”、“藻”和多音字“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正是要求同学们通过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家乡的景物。  相似文献   

16.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走遍干山万水”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人文感悟的维度看,三首古诗词、三篇散文及“语文园地”有机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  相似文献   

17.
《燕子》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为著名作家郑振铎所写。课文生动描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的特点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蒋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通过绘画、观察、朗读和想像,加强体验,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本课教学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此文,从中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阅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对教材的理解《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一、语文训练方面1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 ,从而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感受大自然的美。2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3.学会本课 1 1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理解“漫山遍野”、“险峻”、“矗立”等词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5.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二、思想教育方面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三、方法、习惯方面1 .使学生自觉地按要求预习课文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 .继续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