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是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消法》中所规定的“消费者”,应当包括为“打假”而购买商品的人,因为“打假”有利于保护全体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监管市场,符合《消法》的立法本意。对欺诈行为的确认,不能给经营者提供“无意售假”的借口,应当依据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从各个方面去认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对“增加赔偿”的规定,应当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当消费者的受害损失超过购买商品和提供服务价款的一倍时,应当按实际损失甚至更高的标准进行赔偿;当经营者许诺“假一罚十”时,法律应当支持受害消费者获得10倍的赔偿;法律还应当从更深入的层次采取措施,使商品销售者和提供服务者的欺诈经济成本高于欺诈经济所得,力争在源头上杜绝对消费者实施欺诈行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2.
关于欺诈行为和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我国法学界以最高人民法院地的司法解释为依据,采取“四要素说”。其实,“四要素说”是很值得商榷的。应该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广告欺诈行为,并可能使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消费癃,便可以构成广告欺诈行为。要准确把握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广告活动中正当的夸张手法,欺诈性广告与引人误解的广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周秋玲  瑞明 《考试周刊》2007,(21):112-114
惩罚性赔偿金俗称加倍赔偿金或额外赔偿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过其实际损失之外的赔偿费。我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确立,始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突破了我国民事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加重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适用中引发出一些重要概念、术语理解的争议,诸如“欺诈行为”、“消费者”、“增加赔偿”等等。“欺诈行为”应是故意而为之,在认定时适用过错(故意)推定原则;界定“消费者”应从行为目的去考察,看购买、使用或接受服务是否为生活消费所需。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质,以正确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4.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其目的除惩罚和制止不法行为外,还有就是鼓励消费者同欺诈行为作斗争。欺诈以是否足以误导一般消费者为成立要件,并不要求有实际损害结果,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问题。即使“知假买假”,经营者也构成欺诈,消费者也应受法律保护。同时,为了对欺诈行为形成有效制约,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标准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何谓“王海现象”?去年有一个热门话题:人称“王海现象”。一个叫王海的人,从去年3月开始,在北京一些大商场专门购买一些假冒的名牌产品,然后向商场索赔。他手中的“尚方宝剑”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  相似文献   

6.
立法部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首次设置惩罚性赔偿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争议性问题。通过分析了产品局部欺诈应当作整体惩罚性赔偿以及“消费者”的范畴应当包括商品使用者这两大争议性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告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的,而购买行为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设计广告需注意把握消费者的情感规律。广告的情感设计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它应能引起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热情,掌握好广告语言和画面人物与环境的亲和度  相似文献   

8.
欺诈消费者,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一)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况之一  相似文献   

9.
梅芳芳 《时代教育》2010,(2):264-264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从产生购买需要到购买后对商品用后的体验评价,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在分析探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分析探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来来购买决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有关消费者概念界定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把“消费者”定义为以非生产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既扩大了消费者的外延,又把商品房消费、医疗服务消费、交通旅游消费、金融保险服务消费等新兴领域中的消费者也纳入该法的保护范围中,明确了患者作为医患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可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单位不可以成为消费者关系中的消费者以及“为生活消费目的”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浙江购物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消费者购买行为基本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商品实质刺激因素归纳为“商品种类及购物环境”、“商家服务”、“商品价格与可信度”及“有形展示”四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四因子与旅游者对浙江购物地总体评价具有显著性的关联;独立样本T值检验和ANOVA检验同样表明浙江购物地游客的婚姻、学历及出游目的等个人因素对购物地的总体评价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知假买假者同经营者相比对信息的掌握不完全,知假买假行为不适用消法第49条,与立法本意相违。只要经营者存在欺诈的故意和欺诈行为,就应支持打假者的行为。因此,宜将知假买假者纳入消费者之列,适用消法第49条,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确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为中心,通过分析惩罚性赔偿的概念、法理基础、功能及我国惩罚性赔偿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1.进一步明确《消法》中关于消费者定义的解释。2.扩大《消法》第49条“欺诈行为”的适用范围,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举证责任。3.合理计算惩罚性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4.
《消法》具有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王海现象”是一种同欺诈和假货斗争的符合《消法》价值的行为,因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适用《消法《消法》第49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有关消费者概念界定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把“消费者”定义为以非生产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既扩大了消费者的外延,又把商品房消费、医疗服务消费、交通旅游消费、金融保险服务消费等新兴领域中的消费者也纳入该法的保护范围中,明确了患者作为医患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可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单位不可以成为消费者关系中的消费者以及“为生活消费目的”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个体工商户的性质决定了它购买商品可能为个人或家庭消费使用,也可能为经营或职业之用。为此,我们必须寻找将个体工商户二重角色剥离开来的标准,以确定个体工商户在何时可以享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法和英国法的经验。如果个体工商户"在营业的过程中",则可以推定其是作为个人经营者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此时不宜将其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如果个体工商户"不在营业的过程中",则是自然人,属于消费者,应该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关于"在营业的过程中"的认定,需要考察缔约时买受人的身份、所购商品是否为经营的必需部分、购买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经常性、事后商品被使用的情况、所购商品是否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而转卖出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也随之出现。从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加以调整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大对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如今是商品社会,许多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认真阅读保修卡,误认为保修就是包修,是免费维修,结果造成许多误会,有的甚至诉诸消费者协会。对于保修与包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是这样规定的: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思想政治》(1998年版2000年印刷)高一(下册)“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框题的正文第一段内容是: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作为购买一方的消费者占有主导地位。生产经营者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应。经营者的商品能否销售得出去,主要看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承认。因此,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支付  相似文献   

20.
试析广告中的欺诈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里·奥斯奇先生说:“广告的灵魂和生命在于真诚,一旦真诚离它远去,广告便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登台,欺人骗人的帮凶,广告从此也不能再为你广告了,它只能从反面为你反告。” 然而,在我国广告业恢复和发展的十余年来,伴随着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在广告领域中出现了各种不道德甚至于违法的欺诈行为。它包括虚假广告和引人误解广告。虚假广告即是内容完全虚假,不真实的广告。它采用一些手段,或是捏造事实,或是隐瞒事实真象,不切实际地宣扬某商品;引入误解广告即是广告内容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该商品。广告中这些欺诈行为的存在,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也有碍于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净化广告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