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我觉得这篇课文不适合让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来学。这篇课文说教的成分太重,有悖新课改精神。为什么这么说?  相似文献   

2.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我觉得这篇课文不适合让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来学。这篇课文说教的成分太重,有悖新课改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把文中的这只老鹰看成是一位教者,把小鹰看成学生的话,在现在大力倡导评价机制以表扬为主的课堂,老鹰一定是一个失败的,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者,他在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将小鹰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地消磨掉。尤其在小鹰飞行本领一次超过一次的情况下,因为老鹰的否定,小鹰完全没有了自信。我们可以从文中小鹰在三次飞行后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第一次说:“我已经会飞啦!”第二次说…  相似文献   

3.
【学习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 【教材简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回忆了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5.
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教.学生却总是无数次地重犯。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因为我们真诚的态度孩子并不领情,在孩子眼里那些泛泛的说教只不过是师生之间的“训话”.他们最多和老师也只有“是”或“不是”的简单交流.而且这些简单的“是”与“不是”的回答还是被迫的.所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和孩子心与心的真诚沟通。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是一篇以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课文,真实感人。课题中的“专列”是一个专用名词,三年级孩子对它相当陌生,让孩子感受“燕子专列”背后蕴含着的浓郁而博大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新词语比较多,这些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燕子处境的艰难,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怀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词语教学,让它成为一扇门,引领孩子走进语言文字的缤纷天地感受词语背后的人文情怀。下面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来讨论。  相似文献   

7.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六年制的四年级提出的一项阅读要求。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要达到这一阅读要求,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要降低坡度,做好铺垫,在三年级着重进行“学习给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的训练。因为“段中分层”与“篇中分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段中分层”的训练,就能为四年级进行“篇中分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从“段中分层”到“篇中分段”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和课文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一块空地上进行的一场小足球比赛。课文插图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根据课文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将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辅之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进一步落实学生、教师的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相似文献   

10.
怎样指导学生用自然段归并法进行分段练习朝阳区芳草地小学李效芝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学习给课文分段,编写段落大意。这是在三年级学习“段”的基础上,向“篇”过渡的转折点。它既有继续培养学生读懂学好一段话的能力的任务,又有逐步向读懂一篇课文能力过...  相似文献   

11.
每一篇课文,都是孩子学习语言、掌握写作方法的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的最好的范文和教学工具。教师要善于深度挖掘教材特点,使用让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教学写作,从而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让孩子的语文素养提升融于潜移默化之中。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船长》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法国作家雨果。这样的课文,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教材。文中很多地方耐人  相似文献   

12.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一篇很受孩子喜爱的课文。教学这个民间故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悟文中主人公雄日的诚实品质,做一个像他那样诚实的人。教学这种教育意味较强的课文,很容易陷入说教的俗套,导致学生对“诚实”的感悟显得苍白而干瘪。“形象大于思想”,是文艺理论的重要观念。教学这一类课文,我们可以从语言和具体故事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形象,逐步领悟诚实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充分感受课文中雄日的形象,相信“诚实”也能植根在他们心中了。  相似文献   

13.
《槐乡的孩子》是三年级语文教材里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可爱之处.感受到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我见本课的学习要求已经达到,正准备进行小结的时候,一学生突然插话:“老师,这些孩子怎么没去上学呢?”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同听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摹课的缘故,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这篇课文,“我不喜欢”前些日子,我  相似文献   

15.
蒯威 《江苏教育》2007,(4):23-23
《关尹子教射》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了关尹子教列子学习射箭的故事。虽说是一则文言文,但课文语言浅显.且配有译文.对于小学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算难。教学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文句意思.这些学习任务很快便完成了。正当教学“顺利”进行时,我听到一个孩子在小声地嘀咕:“关尹子不负责任!”是啊,孩子哪里见过这样的老师!我感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段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一直以来,我很惧怕教学文言文,感觉这样的课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枯燥乏味。然而,执教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后,我便不再惧怕。《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不长,但是纯粹的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读通读顺、正确地理解,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跳出“八字真经”的框架,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一直思索着。  相似文献   

17.
<正>一、每篇课文都批注教师认真做批注,是备好课的前提。每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我都要先浏览这个年级的上下两册教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此学段的教学目标,也会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中的“编写说明”,领悟此年级教材编写思路和教学重难点。一篇课文,如果我没有做好批注,就不敢走上讲台。  相似文献   

18.
《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被安排在两篇看图学文之后的第3课,是学生进入二年级后首次遇到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故事,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曲折.随着年级的变化,教学要求的提高,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课文后面提示的要求,关于《诚实的孩子》一课的教学可从这几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目录中首次用“*”对略读课文进行了明确的标示,并且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出现了一段流畅的文字,这段文字不但很自然地实现了由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的过渡,使两者浑然一体,而且还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部分略读课文的练习题后,安排了“资料袋”的内容;另外,四年级上册教材中,还增加了略读课文的数量,由原来的每组课文的一篇,增加到每组一至二篇。可以这样说,略读课文的编排呈现一种逐渐加大数量、加长篇幅、加宽内容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 ,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 ,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 ,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终究是个“我”字当头 ,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 ,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 ,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 ,若哪位学生大胆提出点儿自己的看法 ,不但学生“死定” ,当教师的也会觉得“栽定” ,认为这节课备得不充分 ,讲得不好。这样自然是“教师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