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炳的《画山水序》在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也是中国画千年发展的精神脉络.宗炳的《画山水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绘画创作的经验,吸收了当时不同的学说思想,较为全面地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行进发展方向,它是中国山水画的起点和基石.  相似文献   

2.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论述,关于山水画种种范式和话语模式的确立也不得不参照《画山水序》。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将宗炳的《画山水序》的哲学观归为庄学,将魏晋时期人对自然的追寻归为超越世务的隐逸性格,但只有在生活中追寻隐逸才会造就画山水的兴起吗?然老庄实为中国艺术的哲学底子,却未曾将魏晋时期玄学大兴的背景囊括在内。《画山水序》的哲学观并非只有一元隐逸的庄学,玄学与佛学对它的影响亦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在写生方法、绘画风格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山水画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它自身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能否正确的继承和发扬,定会成为衡量我们艺术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准。山水写生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画者对师古人的理解是否深入,对中国山水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否精到。  相似文献   

5.
夏兰 《考试周刊》2012,(21):22-22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三篇山水画论是研究六朝时期山水画审美功能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水画"畅神"、"悟道"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最早的和最重要的山水画论之一的《画山水序》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画山水序》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在继承隋唐山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建构了独到的绘画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把山水画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尤其对两宋山水画创作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荆浩《笔记法》及其绘画创作为北方山水画代表,试图从理论认识、技法演化和创作实践诸方面探析五代山水画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当代城市山水画的绘画现状,从城市山水绘画语言探索的意识和实践入手,主要分析当代城市山水绘画语言继承和发展的状况,进而探讨城市山水绘画语言背后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对拓宽绘画语言表现和指导创作实践的启示。城市山水绘画是中国山水画对当代人生关注与蕴藉的新形式,它仍然以民族精神为根,这种绘画语言的表现,促进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具体的创作实践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55-156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绘画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个性化艺术形式。中国画是人品与学养的综合体现,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可以得到审美享受和文化熏陶,传统山水画具有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养人们文化气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关于传统的几个问题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我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家南朝的宗炳“栖丘饮壑三十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凡所游履,皆图于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生成就有着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性。画家们并非面对山水写生,而是饱览山水,熟记于心,然后案牍笔墨,回思创作,可以说是山水记忆的加工,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和玉雕艺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艺术造型文化上耀眼的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本文以中国画为基石,侧重玉雕艺术,从意境、构图、线条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以及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画的主要画种之一而享誉中外画坛。山水画除以其水墨线条为本质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透视上采用不同于一般的、特殊的透视办法。传统的山水画所采用的透视法一般称“远近法”,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先提出来的,经历代画家不断补充,而逐渐形成适合我们民族表达思想情感和欣赏习惯的、以“近大远小”和“三远法”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的透视方法和透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艺术及其理论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美学思想。宗炳《画山水序》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中包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味:首先是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移情的手法,使山水画形成自然人文化;其次是艺术家在与自然融合、与绘画共赏的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形成精神超越化;再次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鉴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活、生命更具有审美性,形成生命审美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论的这种审美精神和生命美学的内涵,以此来反思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吴琼 《文教资料》2010,(31):88-89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独立发展.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他们都提出了重要的美学思想。但他们的美学思想是有区别的。本文从人生境遇、形神关系、创作情感和审美感受等方面来研究其差异.区分他们的美学思想对深入研究山水画理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产生于中国晋、宋时代,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开始在山水画中有所反映。从此,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在整个山水画史中从没间断过。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而出现,其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当时的山水画形象创造尚处在稚拙阶段。 和顾恺之同世的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整  相似文献   

20.
王策 《华章》2009,(21)
"花乌、山水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画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武,有了稳固地位,成为展示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尤其山水画,自六朝以来,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山水的特有感情,山水画成为人们寻找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性的回归,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史中."(1)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2)既然山水在这个时期有如此的成就,说明它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理论上都已接近成熟.本文从郭熙的作品和他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着手,来解读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的一部分"山水画价值论",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