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人们对“司岗里”的解释与佤语对不上号,更未揭示岗、里是西盟佤族始祖父、始祖母的名字这一千古之谜。通过从佤语、司岗里祈祷词、司岗里祭祀歌及神话故事入手,力求对司岗里作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在口承文学日益消失的今天,"司岗里"神话的影响仍然渗透在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传统文化得以存留延续的内在依据,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下,它正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4.
佤族文化是以“司岗里”文化和木鼓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多元民族文化。从自然环境看,佤族主要生存环境为内陆山区,山是孕育佤族文化的母体;从人文环境看,云南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是佤族“司岗里”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人文环境;从内部因素看,“司岗里”文化的产生是以佤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由此,可以推断,佤族“司岗里”文化至少可以说是在新时器时代就产生了。由于佤族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双重统治,被迫过着漂泊不定、不断遁入山林的生活,这使得“司岗里”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纵观“司岗里”文化与其他南方民族葫芦文化的关系问题,“司岗里”文化不仅仅是佤族一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活形态神话中,以《司岗里》为代表的佤族神话形态富于典型性,为我们探求神话存活的文化氛围、审视较早时期神话的演述形态、描述神话功能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葫芦里来,司岗里生;阿达最初,阿达是根”,这是佤族在正式的宗教仪式和重大节庆时必唱曲目——《司岗里》。它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历史、现实、宗教、制度、法律、道德等复杂文话体系的“史诗”,是佤族现存最古老的活形态神话传说,是其文化的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广泛的流传于我国佤族聚居地区。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开天辟地、日月形成、人类起源、民族形成、部族迁徙、物种进化、火种的发现、以及语言的产生等各种万物起源的神话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司岗里》,这一佤族的创世史诗,瞻显着这一古老而又原始的民族不朽的文化。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的推动下,古老的“司岗里”文化与世界文化慢慢地在发生着碰撞,要让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让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和科技影响这一古老的民族,信息的载体———语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英语教育在佤族地区的普及和提高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通过对佤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分析,找出制约英语教育质量的因素,力求能对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的完善和改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司岗里》是佤族最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全面反映了佤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庭婚姻的演变及社会生产力由低到高发展历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少数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开发有助于塑造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云南沧源佤族的司岗里文化是佤族先民传承至今的优秀民族文化,司岗里狂欢节汲取这种文化的精髓,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世人面前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政府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好保护工作,以正确的方式引向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以品牌铸就经济基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的佤族,没有文字,刻木纪事,那么,千百年来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靠什么来延续和传承.通过佤族典型的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和木鼓文化,来探讨佤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那就是深植于民间,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正是歌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无文字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知网期刊为数据源,检索了2006—2016年间发表的684篇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特岗教师"这一主题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与数量、文献来源、作者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五个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特岗教师研究主要围绕"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等三个主题而展开,总体上沿用一种研究范式,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来分析"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创新性不强,且停留在问题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未来特岗教师的研究应加强对特岗教师现状的反思及"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探索,以多元综合的思维方式审视当前特岗教师领域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晋城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传说。晋城古代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基本面貌,表明了晋城古代文明的发达程度。研究和挖掘晋城古代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晋城古代神话传说文化,可以增强晋城人民的文化自信,丰富晋城文化的传统内涵,更好地讲好晋城故事,服务全域旅游,彰显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做好游晋城读历史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4.
孙芳芳  孙学妹 《教师》2014,(14):122-123
为了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情况,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到2014年为止,"特岗计划"已经实施了八年多,为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年轻特岗教师。特岗教师的到来,为这些地区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与结构化失衡的问题,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规范办学与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然而,特岗教师多在条件艰苦的学校从教,这些学校多为薄弱学校,存在众多不利于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因此,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不仅需要其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绚烂与瑰丽令世人为之折服.中国古典神话传说用规律的叙事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各种制度,体现出种种值得人思索的精神状态,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总之,神话传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1省13县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数据,对"特岗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该计划的政策目标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县招"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央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以此帮助农村地区补充教师.本文发现,"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县级招聘农村教师的动力,辐射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特岗计划,并逐步形成了以"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为基本程序的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机制.但是随着实施规模的扩大,"特岗计划"支出面临新的挑战:一是部分地区突破编制限制,造成国家财政供养压力;二是"特岗计划"的长期实施加大了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度;三是"特岗计划"的扩大化与攀比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中央财政负担.为发挥"特岗教师"中央专项资金的引导性和激励性,本文建议,提高艰苦岗位生活补助金比例,实施按岗补助的财政投入政策,岗编分离.  相似文献   

17.
"特岗计划"对于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岗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特岗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作为一名曾经的特岗教师,小婧经历了被动地走近特岗教师之"岗"、真实地体验、犹豫中离开、离职后的牵挂和无悔特岗的心路历程.究其离职原因在于乡村生活环境的艰苦、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简陋、薪资福利偏低、职业归属感的缺失、专业发展的追求,同时作为女特岗教师还面临诸如婚恋、生子甚至对未来子女接受教育的现实考虑.这一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岗计划"执行过程部分教师以此"岗"作为职业跳板的现象.要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关注女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特岗计划"实施至今已8年,为了了解该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问题,在儿基会和联合国教育部支持下,"特岗计划"项目河北调研组在2011-2012年两次赴XX县进行基线调研。通过对该地区特岗教师情况的调查,试分析"特岗计划"政策在XX县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原始思维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一种思维模式,原始思维丰富的主观想象力,以己度物的思维方法和对客观事物的巨大的想象空间都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特色相契合。原始思维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发源地。原始思维的主要文化成果——神话传说从内容到形式,从表现手法到创作手法都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原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更本源地认识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岗"教师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招聘"特岗"教师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深受全区各族人民拥护的"民心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教利农的重大举措。新疆实施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自治区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区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对推进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对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的快速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教育学院"特岗教师"岗前培训为视角,主要阐述对目前举办"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后效的研究,旨在对新疆教育学院"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