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重 《华夏文化》2012,(3):31-32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境内,又名安隐山,从邻县吉水的嵩华山发脉,与天玉、芙蓉、黄源诸岭紧密聚结,蜿蜒起伏,面积约45.5万平米,海拔76~154米,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净居寺即坐落于此。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这里便傍山立庙,初名安隐寺,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敕赐"净居禅寺",遂改名净居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佛教南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刘行思到此开辟佛堂,广收僧徒,  相似文献   

2.
陈金凤 《寻根》2013,(5):101-105
位于江西吉安东南端的青原山,以山青、水清、气清而名扬,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祖慧能首座弟子行思于此山安隐寺(后改名为净居寺)扬禅弘法而肇开青原禅系,一时成为天下名山。然宋以后数百年沦于圮废,祖道无闻,直至明中后期在江西曹洞宗中兴的背景下,才略复生气。清朝康熙初年,一代高僧药地大智(方以智)重振青原雄风,使之再度成为江南禅宗的重地。方以智与青原山的结合,是中国禅宗史上“名僧名山两相宜”的典型案例,考察这一案例,自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原讲会     
郑晓江  王令策 《寻根》2012,(2):76-81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河东乡南境,上有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的禅林重地净居寺。禅宗七祖行思在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慧能传法,于神龙元年到青原山创建寺院,传布佛法,发展为禅宗南宗的青原法系,在禅林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实在吉安这块土地上,  相似文献   

4.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大足石窟宝顶<临济正宗记>碑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碑指出宝顶寺始祖元亮晓山是大足僧会司的一个僧官.根据清代禅僧性统撰写的<续灯正统>卷四十一中"晓山元亮"奈的记载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元亮的法系与江南宁波的晓山系有关.得出的结论是:"元亮晓山"和"晓山元亮"是一个人,祖籍是"陕西平凉",不是"河南信阳".洪武五年回宝顶重建道场.之后,他受诏住在金陵报恩寺,蜀王朱椿曾经请他到内庭说法,再后退隐重新回到了宝顶,正统五年(1440年)在宝顶圆寂.他所传的禅法是六祖慧能的即心即佛的明心见性之法门.宝顶寺的僧人之所以镌石刻碑,强调宗门正统,法脉传承,是历史的使然.  相似文献   

6.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7.
<正>终南山古称"南山"或"终南",在秦岭中段北麓,居神州大地之中、古都长安之南。终南山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周至,即古都长安之南。中义的终南山指陕西境内的秦岭北麓。广义的终南山即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的秦岭。本文采用中义的终南山。北周武帝的灭法运动(574-578)可谓声势浩荡、政令严酷。经此一难,"北方寺像,扫地悉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除若干被迫入通道观外,当时的僧人或以  相似文献   

8.
蒙古大汗採用秘葬制度,蒙元帝陵遠在京師數千里之外蒙古高原起辇谷。因此,元朝皇帝主要在京師歷代帝后原廟舉行祭祖活動。南鎮國寺是奉祀元武宗及二妃原廟,正式名稱爲"大崇恩福元寺",簡稱"福元寺"或"崇福寺"。據本文考證,南旗國寺在今北京先農壇之南(北京南站綜合樓西侧),與大都南城施仁門(今北京南站北門)隔街相望。南鎮國寺西北爲元初平章張九思私家花園——遂初堂,北鄰黑龍潭(今陶然亭湖)。遂初堂之南,南鎮國寺西南爲隆禧院。天曆初年所立太禧宗禋院就設在南鎮國寺,占地面積約435×348米,東鄰元朝皇帝赴下馬飛放泊(今北京南苑)南巡御道。  相似文献   

9.
水目寻佛记     
徐霞客是经楚雄进入祥云后,经过云南驿,再从冉家屯(今阮营)后的水目山南麓上山的. 这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初十七日.他先到了玉皇阁,经过普贤寺,再到了灵光寺.想去访无住,不遇.然后到观音阁,看到了《渊公碑》.在普贤寺里,他看到了大香樟、木犬、枯井、风洞、寺抱塔.徐霞客在水目山歇息了一天.第三天,十九日,他准备下山了.但天气不好,下起了雨加雪.滇西祥云的冬天是很少下雪的,几年才碰得上一次.幸而天公作美,上午雨雪就停了,天朗气清.他便下了山,完成了他的祥云水目山之旅.  相似文献   

10.
正释·担当(1593-1673年)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释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出身诗文世家,少时曾从游于董其昌、陈继儒等诸位大家门下,颇受赏识。明亡后不久,约于50岁受戒于祥云水目山无住禅师,入宾川鸡足山修禅,约75岁时移大理感通寺住持,81岁圆寂。塔在今感通寺后。于禅、诗、书画均有极高修为。著有《翛圆集》《橛庵草》《拈花颂白韵》《罔措斋颂古》等大量书画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  相似文献   

11.
槐山,位于江夏区金口古镇的长江之滨,其山不高,但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传说。南朝建有"西华观",清朝重建为"淮山寺";唐朝建有纪念达摩高僧的"达摩亭",明朝又改建为"留云亭";还有"望江楼"遗址、千年古银杏和"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更值得一书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在槐山西侧的长江岸边所建大型石驳岸,是长江上仅存的一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正水目山是一个地名,因唐代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用钖杖凿地,涌泉清莹而得名。水目山也是一个故事,因故事而成了滇西著名风景名胜区。水目山奇在形象,古人的赞叹至今依然动人:李元阳撰写的《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里就有精彩的赞叹:"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原野近瞻,宛尔宝莲千叶。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辅弼龙蟠虎踞,前列万峰,后靠玉枕。"让我们一起顺势游览,去探寻"水目"何在,一睹水目山"秋波",感悟水目山"柔情",领略水目山的诗意。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7,(6)
<正>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府休宁县西部,距离海阳镇约20里。明代,齐云山与黄山齐名,所谓"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汤显祖曾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其中之黄、白即分别指的是黄山和齐云山。历史上,该山最早为佛教名山,唐代中叶成为道教名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笃信道教的明世宗遣祠官前往齐云山祈祷皇嗣有应,遂赐封之为"齐云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20,(3)
正径山地处天目山东北之余脉,山间自古蜿蜒延伸着东西两条小径,分别是从临安、余杭通往天目山的必由之道,寺因山名而得名,故曰"径山寺"。此地有深林幽谷,层峦叠翠之处时见飞泉清涧,大有人间仙境之美。寺庙全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始建于中唐,大兴于南宋,明清之后趋于式微,一千二百年间,历尽  相似文献   

15.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1,(12):38-38
主编按:刘傅森先生文中说"‘猪儿碑’无着"。其实,此碑在碑文录中早有记载,现请施立卓先生略作介绍。大理崇圣寺有一块元碑,名叫《大崇圣碑铭并序》。这块碑由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政事  相似文献   

16.
正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道人山,位于"三江并流"南段,拔海三千五百九十六米,巍峨绮丽,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澜沧江奔腾山下,碧罗雪山连绵进云龙县境.经漕涧坝子,顺三崇山南下,过铁厂村"石棺材"丫口,走过"牛头峰",便进入了道人山.相传明代有自称"海轩道人"在此山出家建庙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成都"的得名,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山海经》等古史文献的研究,论述了岷山即古史传说中上帝及众神所居的"圣山"昆仑山(海内昆仑山)。昆仑山分三成(层、级),又名成山。"成都"得名源于"成山之顶的上帝下都",即天庭、天堂。成山下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都广之野",为和谐欢乐的人间乐园。"成都"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即"天堂.圣山.乐园",是远远高于"伊甸园"、"香格里拉"的文化概念。开明氏五世蜀王迁都,为标榜蜀国上应天命,借用天堂之名作为新都城之名。  相似文献   

19.
正鹤庆石宝山是玉龙雪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属县境内第二座大山。素有"大理有名三塔寺,鹤庆有名石宝山"的民谣广为流传。这皆因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而美丽,它煞费心机,创造万物,创造了人间奇迹,特别安排了这样一处胜境。登上石宝山巅,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绝对是非常惬意,非常豪迈的。石宝山,典籍记载为"石石缶山",古称峰顶山,以主峰高耸入云而得  相似文献   

20.
据《朱氏宗谱》中《荆王府重修昭化寺碑记》、嘉靖《蕲州志》关于"法胜寺"和"昭化寺"的记载,蕲春县博物馆1989年普查资料中的《前明藩裔朱氏山主碑记》,证明昭化寺是明荆王府宗庙建筑的组成部分。现存石殿符合明朝宗庙规制,以高浮雕龙纹装饰为主展示了皇家风范,约修建于嘉靖前期,是国内仅存的明朝藩王宗庙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