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灾害与明代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灾异天谴说"的影响,明人往往将灾害视为上天的谴告,视吏治不修为重要的致灾之由,整顿吏治为重要的弭灾之道.为消弭灾谴,明政府一方面主动加强对整个吏治的整顿;一方面在官员因灾上言的推动下,在大臣因灾乞罢的传统之中对人事进行调整.可以说,灾害的发生为吏治整顿提供了重要契机.反过来讲,吏治对灾害也有着重要影响.明前期吏治较为清明则灾害较少,或有灾无害;明后期吏治腐败则灾害较多,或小灾变大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相似文献   

2.
天谴灾异说在孔子思想中已经萌芽,董仲舒对之集大成,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中获得逻辑论证,流行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天谴灾异说继续发挥作用,影响着君主的从政行为,不同的君主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孙吴的统治者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有不同态度,天谴灾异说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3.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确定“独尊儒术”思想以来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依据。对西汉儒家思想集大成有最大贡献的董仲舒 ,特别看重天人感应论 ,作出“灾异谴告说”。封建君主应付灾异时所采取的灾异政策 ,在两汉时期形成。其内容包括灾异对策与灾异仪礼 ,分别起回答“天”的谴告、调节阳阴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事优先于天事的倾向反映到仪礼运用上 :其重点由灾异移到服丧 ;由日食移到是旱灾。这种变化既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又反映了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5.
两晋十六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破坏,因此,各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灾前防御、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阶段。谊时期的荒政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各项具体措施的实行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灾害“天谴说”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灾异谴告是西汉社会独具特征的政治现象。对作为这一政治现象基础的灾异谴告理论,学术界一般持否定的态度,斥之为荒唐无稽的迷信和邪妄。虽然近年来有的学者开始对灾异谴告理论予以部分的肯定和较为积极的评价,但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只有把灾异谴告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社会效果综合起来予以考察,才能够得出较为切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曹魏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空前严重的形势,统治者承袭了两汉儒学"以经治国"的政府管理思想余绪,故其时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以儒家荒政学说的理论为指导.采取的灾荒救治政策措施,诸如除害灭灾、因灾蠲免、赈饥济贫、移民就粟等具有明显的儒学化色彩.  相似文献   

12.
清朝救荒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所谓灾荒,乃是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一般是指水、旱、风、虫、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饥荒。它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统治者疏于理国、战争)所造成的。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外国人曾把中国称为“饥荒的国度”。根据不完全统计,仅有清一代就相继成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歉收90次、疫灾74次、霜雪之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汉武帝统治时代又是整个西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期。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广泛影响到为政者的治国思想。汉武帝采取了重视农业、移民屯垦、廪贷灾民、兴修水利等积极的救荒措施,及时有效地缓和了因灾荒而造成的社会危机,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为后来西汉王朝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宗教含义和丰富的政治意涵。对董仲舒而言,上天主要是一种以神谴的方式所显现出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正是基于这一对天的神秘信仰,他推论出了一系列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政治命题,如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应法天而治,以及上天会降灾异以警示、谴告君王的政治过失等。由于董仲舒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的政治理念,即政治之为政治,应是指对圣人孔子、儒家经典和超越者(天)所作的一种积极应答,因此,他可以说是一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气和政治思维发生根本转向因而具有分水岭或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呼吸     
空气是一切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而空气也是最廉价的,当SARS向人类不宣而战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清洁自由的呼吸是如此宝贵。非典型肺炎是我们民族百年未遇的最为严重的大疫大灾。疫情袭来,不少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天谴”。当然,今天的人们不会像古人那样理解“天谴”。毕竟,我们受过了科学的教育与熏陶。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前所未见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并不是什么“天”降灾祸。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从启蒙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天谴”也被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所谓“天谴…  相似文献   

16.
王充对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批判,其表述的基本观点是: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王者兴于时命,圣而不神;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天神所谴告。王充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在否定意志之神的同时,又肯定了命运之神的存在;在批判天人谴告说的同时,却又认为符瑞与圣贤和盛世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灾害频仍,民众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计更为艰难。当时统治者受儒家天人感应的天谴灾异学说等思想影响,同时秉承我国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采取赈恤灾民、养老恤孤、收养贫病、医治病患、抚慰残疾、社会优抚等福利保障措施,照顾幼、老、穷、贫、疾、残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相对减轻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程度,调和了统治者和底层民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普遍性。从时间上说,每年都有这样那样、轻重不同的灾害发生,完全风调雨顺的年份不多;从空间上说,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未曾发生过自然灾害。不闹灾的地区极少。因而灾荒历来是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如此,不仅战争本身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灾荒更加重了国人的苦难。  相似文献   

20.
嘉靖七年(1528)下半年开始的农业大灾荒和其他灾异的频现,对因信道而一贯敬天的明世宗而言,有着格外强烈的心理影响,所以明世宗在嘉靖八年(1529)正月诚心因灾求言于群臣,以求革除当时政治中的诸多积弊。因灾求言促成了嘉靖八年(1529)初的大力改革,使得当年成为嘉靖前期改革亮点颇多的一年。这不仅有助于嘉靖七年(1528)大灾荒引发的临时财政危机的缓解,还产生了不少影响此后多年的改革成果。不当忽视这类颇具偶然性特点的除弊举措。它是明代皇帝常因灾求言而大力革除弊政以收一时之效甚至某些长远之效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