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是一部现代赣南采茶歌舞剧的代表剧目。它首演于1992年,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以及"首届牌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其中由陈裕光先生创作、编曲的音乐,曲调优美动人,作品大量采用"兴国山歌"、"宁都道情"、"于都古文"等音乐元素,并大胆采用"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其中音乐与剧情达到完美融合,使得该剧成为赣南采茶戏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赣南采茶舞蹈中"三绝"而来的三个经典舞蹈动作形态,即: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解析了赣南采茶舞蹈三绝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并探析了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赣南采茶是流传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赣南民间歌舞和赣南采茶小戏的艺术结晶,是江西民间舞蹈的代表舞种。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音乐的分析,总结出赣南采茶的音乐特点;赣南采茶课堂训练组合伴奏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赣南采茶课堂训练组合伴奏音乐的选择应遵循"代表性、训练性、歌唱性"的"三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特征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其研究文章多视角多侧面,少综合缺系统。对此拟作一次概论描述,认为:"三大技巧""一种模拟"是成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核心载体;诙谐幽默是贯穿赣南采茶舞蹈的精神气质;唱念带舞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形式;"男矮女高、男走女摇"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动律;"三种韵律"是赣南采茶舞蹈身体动作的基本韵味;"四个变化"是赣南采茶舞蹈队形变换的基本路线;正是由这六大特征的综合呈现,体现出赣南采茶舞蹈动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研讨会中,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代表、省文化厅代表、各个地市演出团体的代表、各个高校代表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所提出来的观点,从剧情内容、艺术本体、赣南采茶戏的传承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赣南采茶作为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在舞蹈历史的长河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在舞蹈教学中,把赣南采茶歌舞融入其中,恰当地开发赣南采茶歌舞的课程,对于学科建设,以及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影响下赣南采茶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流变性特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是影响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三种重要途径,赣南采茶舞蹈文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赣南一带的<采茶谣>可称得上是采茶母曲之一,文章主要应用"游移"结构原则来分析南方各省的采茶歌舞,从中窥探<采茶谣>在南方各省采茶歌舞中的流传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舞蹈也面临着诸多的新情况.研究以赣南采茶舞“单袖筒”为例,在对“单袖筒”的成因以及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采茶舞中“单袖筒”的文化资源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发展.该研究对促进我国客家舞蹈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中的四大歌舞之一,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目前,赣南采茶舞作为江西民间舞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教学课堂,更是江西省各大中专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如何跳好赣南采茶舞,已经成为教学当中所要研究的课题。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训练、把握气质、了解赣南采茶舞的音乐特点,对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及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聚地赣南,也是客家人集聚生活的地方。赣南采茶舞是客家人艺术智慧的结晶,以它特色地方艺术特征和和特有的"三奇三绝"。在我国艺术的土地上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3.
元素化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赣南采茶作为江西民间舞的代表,已被北京舞蹈学院吸收入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而元素化教学在赣南采茶从民间到课堂上舞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得赣南采茶的教学性、表演性、系统性逐渐加强。应重视元素化教学在赣南采茶教学中的功能价值分析,以促进赣南采茶的教材和教学建设。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创作的话剧《毕业季》参赛由中国文联、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剧协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2 0 1 4年),获最高奖项"优秀剧目奖"。同年,该剧应邀作为开幕式剧目参赛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首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获"特别优秀剧目奖";剧中王小花的饰演者张泽平获优秀演员奖。本刊特发表该剧剧本,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的主要舞种之一,是在地方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现形式,其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独树一帜、别有风味的“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文章从“单袖筒”的形成、风格特点、发展创新以及今后的走向来加以论述,旨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赣南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6.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的主要舞种之一,是在地方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现形式,其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独树一帜、别有风味的“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文章从“单袖筒”的形成、风格特点、发展创新以及今后的走向来加以论述,旨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赣南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广泛存在于当地多种艺术题材中。将红色文化融入赣南采茶戏中,既符合采茶戏的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强化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在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的结合过程中,一方面需注重对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舞蹈表演等元素的继承创新,另一方面应汲取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运用现代艺术手法,秉承寓教于戏的创作理念,弘扬红色精神,从而提升采茶戏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8.
赣南采茶歌舞在南方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其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繁荣景象。赣南采茶歌舞和人们的生活很贴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许多表演内容和技巧都是起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本土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9.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赣南采茶戏“矮子步”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采茶戏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经几百年的发展、锤炼,形成了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矮子步”同“单袖筒”和“扇子花”共同构成赣南采茶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生”与“丑”的最基本步法,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道特色风景.矮子步不仅仅起源于茶园劳动,更起源于赣南客家人民各种各样的田间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挑担负重劳动.它是赣南客家人民几百年田间劳作与茶园生活历史沉淀和艺术结晶,更是客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