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所确立的宪政体制和原则,既适合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又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其坚持集体本位,坚守民主价值,注重伦理入法,较好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资源整合,人权实现和人际和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宪法大事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为1954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9月,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50周年。有关宪法的问题无疑是高考复习时需要纵横联系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热点背景]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9月,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50周年。有关宪法的问题无疑是高考复习时需要纵横联系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制定宪法,1954年1月,开始着手起草,其后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讨论,最终于同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通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立法,进行了全民大讨论,开创了民主立法的先河,为我国此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从共同纲领到宪法、从1954年宪法经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以及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的4次修正案的曲折发展。这一发展历程表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体制,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立宪法至上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此而言,如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化的发展需要,探讨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完善宪法的监督和实施体制等重大问题,都是我国宪政理论和宪法内容发展与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民主革命风云激荡的时代。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成果,1954年宪法是对近代中国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当代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它标志着近代以来的中国宪法和宪政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指导的当代宪法代替了在中国未能成长起来的西方移植性宪法。同时,1954年宪法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基础两个方面所具有的过渡性特点也预示了这部宪法本身的不稳定性,昭示着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苏联宪法与我国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采用了苏联1936年宪法为监本的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理论和原则,制定了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我国逐步摆脱了苏联宪法在和结构上的缺陷屯较完备的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三大次修改,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叶剑英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为我国宪法的创制作出了贡献。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出台后,叶剑英一直关注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针对这个教训,叶剑英强调,一个国家非有法律和制度不可。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作了(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并主持通过了1978年宪法。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1980年9月,叶剑英主持召开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正式开始对1978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并于1982年12月通过了新宪法。他说:这部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新…  相似文献   

10.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称"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全程参与了"五四宪法"的起草、修改和讨论工作。毛泽东确立"五四宪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一是"五四宪法"是过渡性的宪法,二是"五四宪法"是治国的的总章程;立法基本原则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借鉴本国历史上和外国有益经验的原则。这些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当代中国立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更要实现宪法从法律理论形态向政治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地位,从根本大法上为实现法治创造条件;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宪法的全面实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到1999年我国对宪法进行了四次全面修订和三次局部修订,历次修订都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非公有制问题认识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宪法与宪政。大致说,宪政(constitutionalism)或宪政主义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现代政制。宪政国家大多都有一部成的宪法(constitution)作为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个人权利的依据。也有像英国、以色列因为特殊历史传统或立宪道路,而没有一部成宪法的例子。但有没有一部自称为宪法的件,并不是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施宪政的依据。我们第一关注的是,个人权利是否在价值序列和制度安排上被视为对政治制度的一种最根本的、在先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修宪,宪法该如何修,朝哪个方向发展。只有以宪政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宪法为修宪演进之方向,宪法才能真正享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同时在修宪过程中须重视程序性规范的设置,方可保障宪法中实体权利的实现。通过修宪,在宪政框架内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与依宪司法,在保持社会及政权的稳定和切实保障基本人权的同时实现宪政转型。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以良宪为依据,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充分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0年来,宪政实践表明:制定一部良好的宪法并适时修改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基础,渐进展开、稳步推进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宪政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世界宪政发展新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国情,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宪政建设的条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的法理基础是宪法和法律对地方政府的界定。建国之后,我国地方政府的法理基础经历了1949-1954年的初步建立时期、1954-1978年的波动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继续发展时期,建立起了基本框架,但仍存在盲区,即未能对一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职权做出具体的划分。解决出路在于从宪政结构出发,划分地方专有权力,形成与中央的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中国有宪法已将近百年,时至今日中国宪政才刚刚踏上希望之路。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宪政。为什么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的成长如此艰难,甚至不如某些后发的中小国家?本文拟对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困境及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路径进行简要的思考和分析。1宪法与宪政宪政(constitutionalism)通常也称为“立宪政治”或“民主政治”。它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形态,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已出现,最初的含义是以宪法来控制国家权力行使的一套制度设计,规范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1]我国学者上官丕亮认为:“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3]日本宪法学者阿部照哉认为:“宪政是依据宪法而进行政治的原理。”[4]可见,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宪政的概念基本上是与宪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宪法就无所谓宪政。有的学者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比作建筑物的设计图样和建筑...  相似文献   

19.
正再过4天就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60周年的日子。这部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也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规定了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我国的宪政建设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颁布和实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宪政原则、依法治国方略等七大方面的成就。但由于种种人为和客观的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出现了忽视宪政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宪法至上权威等几方面的不足。这些都给我国今后的宪政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