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23年5月1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首个“深地工程”中的重点油气项目——“深地一号”的跃进3-3井正式开钻施工。近年来,我国在上天、下海、入地方面,突破不断,硕果累累。继探索深空的“天问一号”、遨游深海的“蛟龙号”之后,向地球深处进军的“深地一号”也横空出世了。那么,什么是“深地一号”呢?  相似文献   

2.
一、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 有人将素质增长率定义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则将它规定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到底素质教育应该是哪一个层次的概念?无可否认,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它并不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这一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正是“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而“素质教育”只是“教育”这个“属”内的一个“种”。我们承认素质教育也是这样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因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可见用“有目的、有计划  相似文献   

3.
荷叶圆圆     
荷叶圆圆的,大大的。小虾说“:荷叶是我的蹦蹦床。”小虾高兴地跳到荷叶上蹦来蹦去。小螃蟹说:“荷叶是我的晒台。”小螃蟹慢悠悠地爬到荷叶上晒太阳。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快乐地飞到荷叶上翩翩起舞。小蚱蜢说:“荷叶是我的跳板。”小蚱蜢轻松地从这张荷叶跳到另一张荷叶上。荷叶圆圆$浙江宁波镇海中心小学一(3)班@罗俊楠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最好玩的事唐小甜故作神秘地说:“世界上最好玩的事呀,是——”“学习!”蘑菇人大声地喊出来。答案是如此出乎意料,虾米“咕咚”一声就栽倒了。  相似文献   

5.
例1:这是一条灰白相间的小路,像一条飘带蜿蜒而去。 例2:王校长轻盈地走上讲台。 例句在“小路”前加上“灰白相间的”、在“去”字前加上“蜿蜒”、在“走”字前加上”轻盈地”,不是更显生动、丰满吗?  相似文献   

6.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然而,并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具有精神性,是一种双主体活动,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宽松的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彼此的理解、信任与尊重,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上     
上历史课,尤其是上张老师的历史课,实在是一种享受!课堂上,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就某个历史人物与张老师探讨,或者与同学以“研究”历史为名,展开激烈的“讨论”。张老师一句“安静”送过来,我们便用“讨论可以使印象深刻”回敬过去,张老师又一句“真的吗”送过来,我们便假装胸有成竹地以“请您出题”顶过去。 考古学家凭历史攒钱,我们则靠历史开心。今天,我们又迫不及待地等候着上  相似文献   

9.
“给我站住!”一只野鸡头皮上滚过一声炸雷,震得它头皮发麻。它战战兢兢地回头一看,是一只非洲狮。它站住了。“睡到地上去!”野鸡乖乖地睡到了地上。非洲狮生猛地冲了上来,一把按住野鸡,活生生地把一只鸡腿从野鸡身上“解放”下来。一声惨叫,一地鸡毛。“滚吧!”野鸡艰难地助跑起飞,一瘸一拐地冲上了天空……“给我下来!”猴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眼前的这只狮子生是把它给吓傻了。它服服帖帖地三下两下下了树。“去,给我摘两个波巴布树的果子来!”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也就是猴子吃的面包。猴子跑得飞快,弄回了果子。“没你的事了。”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报刊上出现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用得过于混乱,尤其是对结结构助词“地”与“得”用错的特多。我想这应该引起作者与编者的注视,希望能把结构助词用得准确些,使祖国的语言结构更加规范化些.我曾在一篇短评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一条条‘警语名句’,哲理是那样地深刻,寓意是那样地隽永,内涵是那样地丰富,情趣是那样地高尚,确能给人以教育与启示。”见报时,编辑同志将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  相似文献   

11.
《鱼游到了纸上》讲“我”常去玉泉观鱼,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的青年,后来看出他是个聋哑人,并且知道金鱼是“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课文前半部分学生不难读懂,但鱼“游到心里”及其与“游到纸上”的联系较抽象,意义较深刻,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同时,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1.聋哑青年的国技为什么这么高超?因为他“忘我”地爱鱼、专心地观察、刻苦地练画,让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2.鱼“游到心里”及其与“游到纸上”的关系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联系。正是由于作者具有留…  相似文献   

12.
十五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使我认识到:深入地钻研教材,巧妙地处理教材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需要一辈子花气力的基本功。我在向优秀教师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一、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1.要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例如《繁星》一课讲了作者巴金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重点段是第三段。可许多参考资料上都简单地认为作者第三次在海上看繁星的感受是“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地以个体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去意义建构新知的一种体验过程。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达成应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学生认识直线最原始、最本真的认知,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为探究的支点,让学生自然地、本质地“接纳”“承领”直线方程的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4.
“补锅嘞——锔碗喽一”这是幼时耳熟能详的小炉匠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小炉匠进村后,不紧不慢地悠着步子,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小风箱、小炉子一上一下地颠着,担子上挂着的小铜锣左右摇晃,发出“当啷当啷”的撞击声。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主体”、“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但是一到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一讲(问)到底”;一遇到疑难,就急不可耐地将“结论”一古脑儿搬给学生,“主体”,“过程”都成了泡影,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我们在分析了诸多这样的现象后认为,产生这种认识与实践脱离的原因是缺少一座“桥梁”,缺少一种把先讲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师生的教学实践行为的中介。这个“桥梁”、“中介”就是教学结构。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要确保让学生主动地、扎扎实实地经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居高临下地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7.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教教材,是“以本为本”,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它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把教材内容当作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它把书本知识看作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不断地重复炒作,学生也会在教材内容上机械地、反复地训练。结果是学生获得了狭隘的书本知识,却失去了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 ,学名是 :Solanumthbero sum。茄科植物。《辞海》 :“俗称 :土豆、地蛋、洋芋”。《现代汉语词典》说也有叫“山药蛋”的。有些方言中 ,又叫 :“洋山芋、番薯、洋番薯、番人芋、番人番薯、荷兰薯”等。这些不同称呼词汇学上叫做“同义词”。“地蛋”和“山药蛋”是一种比喻 ,马铃薯当然不是蛋。“土豆”也是比喻 ,“土豆”和“地蛋”中的“豆”和“蛋”是喻体 ,“土”和“地”是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 :在土中 ,在地下。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时候 ,是把它们纳入已知事物之中来 ,于是马铃薯就成了蛋成了豆中的一种了。马…  相似文献   

19.
“进”和“退”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不应该强调一方而忽视、否定另一方。教师的“进”是为了创造更佳的学生学习条件;教师的“退”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积极地做“进”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进”和“退”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不应该强调一方而忽视、否定另一方。教师的“进”是为了创造更佳的学生学习条件;教师的“退”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积极地做“进”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