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生时代的心理应成为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时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点燃学生对生活有更具体的情感体验。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美感课文有各种各样的基调,有的活泼,有的宁静,有的悲伤。利用多媒体就能又快又好地为课文奠定基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水乡歌》,在教学时,我首先放了一组美丽的水乡图,学生的视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清清的河水上,渔夫在辛勤地抛网捕鱼,河面上有几只鸬鹚也在努力地工作,绿绿的杨柳随着微风轻柔地飞舞,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相似文献   

2.
一、以图文声像创设生动情境,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含有深沉的感情,或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以前的做法是试图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语感、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效果不是很理想。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文道与声像兼备的课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从而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就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悲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对《凡卡》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教者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找准基调,引导朗读《凡卡》一文蕴含五种情感基调,要读好这篇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准这五种情感基调,然后针对不同基调进行朗读。1.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伤的调子———凡卡准备写信时的担心、害怕:“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而“昏暗的神像”又给凡卡写信的环境抹上了压抑、悲伤的底色。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者应引导学生读出担心、害怕、…  相似文献   

4.
《水乡歌》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能熟练背诵,可是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认识,缺少生活体验。为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目标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上。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教学语言则是教学工具。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达不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依据不同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创立主体的情感倾向通过准确丰富的有声语言有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达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应该积极探索,与时代同步。作为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其中,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难度尤甚。作为教师,面对写景类的课文我们要思考: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这首先就涉及到写景类课文的一般教学价值取向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写景类课文,突出的教学价值有三:意境、语言、情感。那怎样紧扣这三者进行教学呢?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黑格尔曾经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  相似文献   

7.
吴立兴 《湖南教育》2002,(22):25-25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言语经验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朗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呢?首先,要想学生把一篇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攻破字音关。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检查反馈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字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这时的感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其次,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在教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汤玉荣 《江西教育》2004,(22):26-26
体验是一种探索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数学中应多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自主动地去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探索怎样画圆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办法画圆。学生有的用两支笔画,有的用有圆面的实物(如硬币、碗)画,有的用圆钉、线、笔合起来画,  相似文献   

9.
黄艳枫 《云南教育》2005,(19):53-55
教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景物美、语言美。2.在体验感悟中有机地进行多种表达训练,学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3.认识“凉、郊、望、几、兔、羊、忙、追、逐、喊”8个生字,其中“追、喊、望”要求会写,积累课文优美的语句。  相似文献   

10.
“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但是,这都应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有的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答案:有的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还有的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1.
重视略读教学的重要地位,以教学《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精"有"略"地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体验、感悟、拓展、运用。一、回顾方法,教扶有"度"就略读课文而言,通常是安排在单元精读课文之后。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把单元目标、精读课文目标与略读课文目标结合起来,重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  相似文献   

12.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准确的认知感受与情感体验的几项策略:
  1.创设多种情境,唤醒内心体验
  (1)语言创设情境。教师利用贴切生动的语言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感觉、知觉、表象,为学生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主要表现为课文导语的设计,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题材特征和情感内涵,设计导语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营造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俞慧 《考试周刊》2014,(68):46-46
<正>动词的运用能让语言变得丰满,意思表达得更准确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对动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动词分析的训练,强化对动词品味的渗透,帮助学生从品读动词中感受文章主旨。一、案例对比,重视动词有两位上课老师都选择了《槐乡五月》这篇文章,并不约而同地选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为讲解重点,课文如下:"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  相似文献   

14.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吴竹欢 《广西教育》2013,(17):23+29-23,29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表达的意思有所变化:有的程度深浅不同,有的是指向对象不同,有的是词性不同,有的是表达意思相去甚远,有的甚至是表达的意思相反……这些现象,在汉语中十分普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属常见。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课文中的含义,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读好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为此,本文拟对课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进行一些梳理,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然后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开展略读课文教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且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有的教师就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这一部分;有的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便轻描淡写;还有的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过于精雕细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应该如何设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接下来就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狗葬     
提起实验教学,有人认为那是自然课才有的。其实不然,实验教学贯穿于多门学科。语文教学中,多数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少数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师生共同做实验才能突破难点,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19.
俞群 《云南教育》2002,(7):16-16
课堂教学节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就能使教学过程抑扬顿挫,跌宕生姿,就能使课堂呈现流动的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下面谈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种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浅,可用快节奏,长文短教;有的文章篇幅虽短,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可放慢节奏,琢磨品味,赏析课文,教学过程中步子要稳、语言要缓,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中,轻松愉快地解决难点…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多了,思考的内容便呈现多元、便有了深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命跃动、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看到了美丽中的些微瑕疵,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泛化体验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笔者认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