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上说,一般教师都能区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只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内容,把教材教完或教懂教材作为最终的、唯一的教学目标。"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例子,并以这一例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前者囿于教材,就教材而论教材,缺乏课程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  相似文献   

2.
古人尚有“不唯书”之说,可今天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仍然对教材如此虔诚,如此顶礼膜拜昵?教材到底是什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试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谈点认识和做法。一、教材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1.教材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例子。课文后面练习第3题中,出示了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教材这样安排,对于学生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提供了范例。我在引导学习"色彩斑斓"一词时,问学生:"课文中还有两个  相似文献   

4.
范国英 《考试周刊》2012,(28):25-26
一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观、教材观。新课程教材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要求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教师也有了强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但是部分老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改组时,盲目地更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别。不管怎样,"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也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桥梁"。钻研教材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教材。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对教材示范功能的简洁概括。我们一般用这句话来指导学生学习:学习教材,要活学活用范例,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下,教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可能等同于课程本身。对教材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就会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7,(10)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世界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教"教材的起点是传授课本知识,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得益彰。在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又要用足教材,提高效率;在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构建模型,又要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现在普遍流行的观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种观点已经广为流传,并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而且被许多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供了开放和变通的空间。那么,作为课程"实施者、决策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正视自己的课程地位,改变教材观。于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同一股清风,吹醒了教书的老师们。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有必要做适当的调整或重组等,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59):41-42
如今统编教材中写作板块的安排是以随文学习为主要原则,而各年级再各有侧重。基于这个主原则,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把教材当例子、引子、载体,为作文所需提供支撑,通过老师引导帮助使学生潜在发展水平提升,潜能得以激发,打开学生作文之窗,助力作文教学突围。  相似文献   

13.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作为教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4.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下,教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可能等同于课程本身。对教材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就会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更是“引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学语文教学界很有些知名度的窦桂梅老师曾应徐州教育学会之邀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堂课,并与听课者进行了交流。窦老师对教材的认识或者说她的“教材观”对大家颇有启发。窦老师说:“有时我们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经、圣旨,教材更是一个‘引子’,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你去学习,引发你去陶冶,引发你去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向忠实于教材,坚持并坚信“以本为本”。即便有时表达对教材的不满,那也是因为发现了教材还有不够“权威”的地方,例如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6.
施国旺 《教育文汇》2013,(13):29-30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经成为老师使用教材的共识。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积极开发、补充和创新,才能使教材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彰显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载体。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从重内容到重语言,从重分析到重表达,从重方法到重运用,就一定能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谁都知道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然而,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尤其是如何用新理念驾驭教材,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就成了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应该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材(如无特别说明,本专题中的"教材"均指教科书)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任淑玲 《成才之路》2013,(20):71-7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新课标的落实,有些语文教师出现了对教材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也无非是例子"的偏颇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在教学上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旨在引起教师对教材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