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2.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3.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分为序论、赞论和论传三种,对它们的界定与归类理应从文体的角度去追溯源流,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来予以划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记》一书中纷纭复杂的“太史公曰”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左传》“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史公曰”对“君子曰”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秀才”其实姓张,名宇航,是我的同班同学。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张“喋喋不休”的大嘴。平时他最爱看《论语》,也最爱说《论语》,终日把“子曰”挂在嘴上。所以班上爱看《武林外传》的同学都亲切地称他“吕秀才”。  相似文献   

6.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并运行着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而这些绝非现今通用的“直译”、“意译”等概念所能概括。本丈首先以《义勇军》等译作为例分析晚清小说期刊文言译作的译者参与方式和译入语的使用情况;接下来从理论上将其译介方式概括为“译述”并详细阐述了“译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分析了晚清小说期刊译介的“译述”方式在缓和原作同文言译入语之间的矛盾、促进文言译入语的衍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峰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急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又把《新序》、《说苑》、《列女传》视为小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小说?该如何看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笔者着重从汉人“小说”观念、创作中“名实错位”现象、小说文体的渊源关系以及小说的特征等方面探讨《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蒲松龄在诸多“异史氏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对二者有关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发展趋势,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是明代小说思潮的集大成者。笔者在熟读金圣叹评点本《水浒》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圣叹的小说创作理论,并主要从构思和传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小说构思的“亲动心”理论和重视构思过程的联想能力;小说艺术传达的“灵感”理论及传达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4.
“太史公曰”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 ,但在《史记》中发展成为系统的史论 ,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其内容丰博 ,观点鲜明 ,体例于统一之中有变通 ,表现了司马迁的宏阔气度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中国传统史学 ,由于司马迁创造了史论体系 ,才使得历史编纂成为真正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15.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的“君子曰”到底是不是《左传》的原文?是左丘明自己作的评论,还是《左传》在流传过程中被后来学者所增入?有的学者说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窜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君子曰”之言不是左丘明的评论,而是《左传》作为儒家教科书在战国流传时被战国儒家所加入的评论,其中很多内容是当时或从前的贤人对历史的评论。添加“君子曰”的人很可能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虞卿学派和荀子学派。“君子”并非专指一人,不是左丘明本人,与《史记》的“太史公曰”性质不同,而是泛指对历史有正当评论的贤人。“君子曰”之言可能收录在《法语》书中,不是《左传》成立时就有的,所展现的评论代表了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