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苑集粹     
找到暗物质粒子暗物质是宇宙中一种神秘的物质,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它,因为它既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天文学家只是通过观察发现某些隐藏的物质产生了重力,使更遥远星系发出的光产生弯曲,从而推测在星系团中有暗物质存在,但他们一直没有找到直接的暗物质证据。日前,一个意大利和中国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暗物质的性质,但是两位科学家已经可以试着给出暗物质的运动模式:和气体分子差不多。暗物质在宇宙的质量中大概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它不发光也不与其它物质作用,所以没有办法观测。唯一证明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是光会因为暗物质的质量而产生弯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在研究了暗物质绕可见星体(例如恒星等)所产生的行为后,发现这些暗物质会慢慢聚成一团来行动。他们发现在计算机模拟下,这些暗物质的运动行为就像是气体分子在进行布朗运动一样。过去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像尘埃一样包围着整个银河系,而这两位…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家早已知道,我们的宇宙中除了充斥着可见物质外,还有更多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难被直接观测到。但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如此神秘的暗物质竟然可能组成了天空中最早的发光天体,这种  相似文献   

4.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07,(2):108-109
NATURE杂志内容精选宇宙中的暗物质分布图本期封面所示为宇宙中“暗物质”第一个大规模分布图的部分内容,是利用在“哈勃”太空望远镜迄今最大的一次勘测活动中获得的图像做成的。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在宇宙的物质中居支配地位,但既不发光,也不反光,因而是看不见的。它可以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即前景中任何浓度的物质对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的反射)来间接探测。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30年代起.科学家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够观察到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根本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引力把恒星束缚在星系内部.也无法将星系束缚在星系团中。因此,70多年以来,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和物理学家一直确信普通物质被大量的不可见物质所包围.这种不可见物质被称为暗物质(darkmatter)。据估计,暗物质占据了整个宇宙物质含量的90%,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1/4.而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前不久通过观察两个星系团的碰撞,美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没有人亲眼见过暗物质,否则所见之物也就不是暗物质了。不过,科学家还是可以从理论上推测暗物质的形状,比如,英国和丹麦的理论物理学家推测出了暗物质的一种形式,直径20厘米、由原子积聚而成的球体。这些暗物质球每个重约1011千克,难以被我们目前的仪器所探测,人们只能通过暗物质对物质的引力影响来间接地了解它们。按照目前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推算,宇宙物质中约4%是普通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物质;23%左右是暗物质,73%左右是暗能量。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真面目是今天的宇宙学中最大的秘密。暗物质球是怎么产生的呢?物理学家认为,在宇…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I0002-I0003
根据普朗克探测器的观测数据绘制的高精度宇宙微波背景图。揭示暗物质、正常物质以及暗能量的比重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地下深处的一座实验室,科学家发现了可证明暗物质存在的明确迹象。暗物质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物质,据信在宇宙物质中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一直以来,科学家从未直接观测到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暗物质与暗能量存在于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另一个宇宙之中,并且它们与我们所处的宇宙的膨胀有密切的联系。暗物质极有可能就是科学家所描述的反物质,它的许多性质与我们所熟知的物质的性质恰好相反。例如,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物质会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可是在暗物质世界里,暗物质只有吸收能量的性质,因此作为一种能量形式的光也休想逃离它的魔掌。所以假如有光经过暗物质区域时,光只能被吸收而不能被反射。这样,暗物质区域就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黑洞”,暗物质通过这种不断吞噬能量的方式,在它的中心区域聚集了大量的高密度的能量,这…  相似文献   

9.
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有明必有暗。暗物质、暗能量应该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而存在。物质的共同属性——物质必然辐射,那么暗物质的共同属性必然是吸收辐射。暗物质吸收辐射产生的能量(影响时空分布变化程度的度量)——暗能量。被称之为时空涟漪的引力波就是弯曲的辐射。  相似文献   

10.
捕捉暗物质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的幕后黑手 暗物质占据了宇宙质量的23%(普通物质只占了4%);巨大的暗物质“晕”包裹着星系,决定它们的旋转速度;暗物质也和暗能量一起控制着宇宙的膨胀演化……看起来天体物理学对暗物质了解的还真不少,可是,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个确定的答案了。暗物质如同某个神秘的幕后黑手,势力庞大,可是没人知道它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11.
李二敬 《金秋科苑》2012,(11):110-111
据英国某媒体报道,在迄今最大型的同类调查中,在太阳系周围彻底搜寻暗物质踪迹的宇宙学家们空手而归。科学家们认为,最新研究将颠覆传统的暗物质理论,但也有研究人员对该研究方法和结论提出了质疑。暗物质是一种假定中的不可见物质,据信其占据了宇宙总物质的80%。宇宙理论学家们认为,暗物质是宇宙中的隐形支架,其揭示了结构如何在宇宙中出现,解释了星系如何形成以及快速旋转的银河系为何没有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2.
暗物质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人类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到10%。  相似文献   

13.
暗能量之谜     
现代天文学的三朵乌云:暗物质、暗能量、“先锋号”反常,是当前天文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而暗能量是其中最为神秘的。对于暗物质,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它的实质,但可以从它的引力效应表明其存在,并且还能估计出它的数量约为可观测(用各种波段)物质的6倍。而暗能量更模糊,不仅没有引力效应,可能还有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物质间的引力变化来阐述宇宙的体积变化过程。物质间的引力受到当前研究尚处于猜测阶段的暗物质和来自外空间微波辐射的重大影响。正是在暗物质和外空间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形成了宇宙体积的逐渐增大直到爆炸;又因爆炸后所容纳暗物质的增多而致质量和引力增大,使得宇宙又开始收缩;当收缩到暗物质产生的引力与微波辐射作用力相等之后,又开始膨胀,如此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15.
正当"暗物质"频繁成为大荧幕上的主角,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为这神秘的概念折服,最新的Planck卫星观测结果告诉我们,暗物质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我们的宇宙中约5%的质量来自于可见物质,而约27%的质量来自于暗物质,剩下的来自于暗能量。对这大量存在的暗物质,我们到底了解多少?"我们推测暗物质应该是中性、非相对论性的,并且应该满足观测的残留密度要求。大型对撞机上能够模拟宇宙初期的环境,也就有可能产生出暗物质粒子。"周宁  相似文献   

16.
早期宇宙是能量的海洋,后来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粒子,大部分粒子是不发生相互作用的,如中微子,这就是“暗物质”。只有很少一部分粒子凝聚成可观测物质。因此,在宇宙中,暗能量最多,暗物质次之,具有复杂作用的物质最少,这就是我们宇宙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7.
寻找暗物质     
云凡 《百科知识》2012,(17):8-10
正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称为21世纪现代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科学家认为可见物质——包括所有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等只占宇宙总质能的4%左右,我们不知道的物质占了宇宙总质能的96%——其中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相似文献   

18.
李竞 《百科知识》2001,(7):40-41
什么是暗物质?顾名思义,指的是用现有的天文方法和手段观察不到,但根据其他效应(如引力作用)确实存在的宇宙物质。黑洞就是暗物质的一种。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恒星的行星也是暗物质。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都是不发射可见光、只能反射太阳光的暗天体,我们得以见到它们惟一的原因是距离近。如果它们是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和卫星,哪怕是围绕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比邻星运行的,它们都将被笼罩在恒星的光芒中,使我们无法得见。行星空间的尘埃物质也是暗物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I0020-I0020
<正>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9日报道,暗物质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物质之一,我们无法通过肉眼看到暗物质,但其是宇宙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对银河系内的暗物质进行的测量表明,银河系被大量暗物质占据,几乎占所有暗物质的一半。借用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简恩斯于1915年(数十  相似文献   

20.
字宙的开端     
万物都有个开端,都有个从光到有的进程,宇宙的开端,应足一个科学、和谐的开端:在宁静、暗淡、空旷、阴冷的背景下,在和平而无形当中,巧妙自然地产生出一点点原初物质,就是我们看不见的暗物质,足第一代物质,这里暂且称它为“微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