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琴复调作品教学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是钢琴复调作品的杰出代表,它体现出了高超、成熟的技术水平和独特的风格内涵。本文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4.
尽管意识流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原生态"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自由间接引语暗示着叙述干预的不可避免.自由间接引语的"双重声音"为意识流作家精心控制语篇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手段.其"亦此亦彼"的双重身份使叙述干预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能够在"叙述干预"与"自然真实"之间求得秩序和平衡,让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因此,事实上意识流作家并未放弃作为作者的干预能力,而是充分利用自由间接引语改革小说叙述角度,巧妙地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巴赫复调作品的多线条思维方式的一些具体体现;探讨了在实际钢琴教学中,学生演奏复调作品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的复调有两种类型,即文本复调和矛盾复调.而文本复调又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既有表层意思也有深层含义,即话里有话;其二,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潜台词;其三,一语双关式的复调.研究《水浒传》中的复调 ,可以加深对这部文学杰作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7.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深刻严谨,音乐富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典型特征。因此,在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时需从作品风格、力度、触键、踏板、指法等要点入手。  相似文献   

8.
对于艺术客体的研究,重在梳理两方面的内容:一、克服以往单一的强调艺术客体“或物”、“或我”的片面认识,进而描述其否定性的存在状态:即艺术客体是由否定而超越自身,向整体和谐境界生成的动态结构;二、转换过去的非此即彼;即此即彼的单面思维,而确立一种非此非彼,以致亦此亦彼的开放式的整体思维模式,这将为文学研究打开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作品里面摒弃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经由微型、大型对话组成的复调对思想冲突予以体现,且其作品于体裁层面存在狂欢化特性,具有各大思想的撞击和交流。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面的复调而言,其属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和当代俄国的现代转型密切关联。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复调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钢琴教学中,复调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主要针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对巴赫复调作品的时代风格、演奏特点和教学中教材选用的分析与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模糊修辞与语文教学王桂凤模糊修辞,指的是利用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的特点,去反映和揭示客观规律,达到准确地描述模糊事物和表达人物微婉心境之目的。因为事物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有许多事物呈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或隐或现、恍惚迷离的模糊不确定性,故认识难以对其...  相似文献   

12.
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两字或多字偏旁本不相同,此偏旁与彼偏旁义亦不通。因为隶变,使得此偏旁与彼偏旁形体近似。书者不辨,因写此偏旁同彼偏旁,致使两字或多字偏旁不同者变为相同,此之谓偏旁同化。偏旁同化现象在隶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其例不胜枚举。分析其现象,总结其规律,不仅在文字学研究、汉字发展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  相似文献   

14.
从探讨传统苏州弹词音乐的唱奏关系入手,对其音乐织体的结构形态,音响特征、复调关系及表现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将传统苏州弹词音乐的织体归纳为七个类型:一、加花托腔或支声复调织体;二、减花托腔式支声复调织体;三、加花减花交替式主声复调织体;四、加花减花克织托腔对比武复调织体;五,快弹散唱对比式复调织体;六、固定音型对比式复调织体;七,间隙垫腔自由模仿式复调织体。此项研究在我国传统苏州弹词音乐研究方面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状元人物,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鼎盛时期的作品。它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对话性、对位性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海浪》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其叙述上的复调特征、结构布局在宏观上的对位和内涵上的未完成性。这三个方面的复调特征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显示出创新性、先锋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通过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使作品极端地体现其复调话语无限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17.
板桥先生名言:“难得糊涂”,在此不妨借用来警示教师别搞繁琐教学,别力求“事事求精确,件件讲清楚”。世上的事物并非都是非此及彼,非彼及此的二元化,很多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自然领域如此,人文领域更是如此。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若教师始终保持高度的理性,不愿或不敢来一点应有的“糊涂”,事事求标准、统一,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评判,或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见解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准绳而轻易否定。教师把自己认为对课文的正确理解,竹筒倒豆子般倒给学生,照搬教参或各类习题答案。即使在较为民主开放的课堂,最终也少不了教师一锤定音的总结,把答案做了单一的限定,结果使不少学生思想僵化、情感枯化、思维惰化,成为毫无灵性的机械人。  相似文献   

18.
陀氏作品中始终有着一种现实批判精神,本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即复调艺术以及错综的时空结构在陀氏作品中的体现,来阐释陀氏作品中的文化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20.
论中介     
中介是客观世界不同事物或过程、方面、要素居间联系的环节或状态。它具有居间性、连结性、亦此亦彼性等特性。中介在事物发展中又具有过渡、手段、协调等作用。研究中介范畴无论对唯物辩证法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