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也不愧为建安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也不愧为建安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李贺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想象奇特,思路奔放、跳跃,注意从音乐效果上表现一种神奇的意境,并运用通感手法塑造形象,大胆突兀,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他的诗歌激情洋溢,色彩浓重,语言峭奇,富有象征性,创造了一种神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4.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主要是爱情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形式方面的创新主要是艺术手法的创新,表现为:戏剧手法、小说技巧、隐喻方式、语言创新、节奏变革,并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他的诗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家思想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自东汉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成为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并对后世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其艺术成就,从诗歌的表现方法、艺术构想思、语言以及修辞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于同时代人,尤其是其五言诗确有“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点,本文拟就影响诗人作的精神气质和外在表现两方面来具体评析曹植五言诗的“慷慨”骨气和“华美”词采,以探求曹植对五言诗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就黄典诚教授的《诗经通译新诠》提出一些浅见,并从释义,艺术手法,群经注释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评读陈丹青     
评读陈丹青,使我们了解他的勤奋与认真,他的才情与秉赋,他的诚实和耿直,特别是他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光辉。  相似文献   

10.
张继楼是我国一位卓有成效的儿童诗人。母亲以苏南儿歌抚慰他幼年的不幸,诗的种子从此扎根心灵并在巴蜀大地长成大树。1959年至1964年是他儿童诗他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作品为新生中国的少儿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新时期是他儿童诗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期,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他充当“爱的传播”和“明传承人”。90年代的创作更多了几分变化的美,体现了他求新求美的坚进气概。在朝新世纪前进的同时,他也酝酿着第三个丰收期。  相似文献   

11.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后改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绪八月初三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城一个小康地主家庭里,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于上海,终年五十五岁。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散及诗歌。鲁迅的全部学创作活动,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从一九oo年春天写下的第一组《别诸弟三首》,到一九三五年底最后写下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创作生涯。他一共写有旧体诗五十一题六十七首,新诗十二首。诗歌创作是鲁迅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鲁迅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仅由于时代的相近,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个晋、宋之际最重要的名字,总是被联系在一起,对于他们的考察也因此而有意义。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他们诗歌的相异之处;诗歌境界下“有人”与“无人”的对比;对自然景物“写意”与“写实”的不同描写手法;以及“情”与“理”的表现形态。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尽管只是限于一个特定角度,但似乎仍能显现出陶、谢二人各自艺术成就差距的本质所在,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诗歌创作对于真生活、真感情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也是不少艺术家孜孜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杜运燮的人物题材诗歌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在这类诗中,诗人往往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而是作为一个旁观,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学等的打量,间接地揭示诗人对于人生、现实的理解。这种方式与现代主义诗歌所追求的间接性、暗示性是一致的,也是杜运燮重视对对象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建安文学”与曾操诗歌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建安文学”及曹操诗歌繁荣发展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上海“弧岛”时期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讲究语言和技巧,从她的字中,你可以触摸到颜色、气味、声音,乃至人的肮脏与夫奈。“意象”是她惯用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意象世界使她的小说具有了多义性,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就《关于诗经研究的一些浅见》一文的部分诠释翻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对部分模糊思想观点质疑。  相似文献   

19.
彭其芳先生是湖南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以自己家乡常德和的系列地域散文,引起了当代文坛的关不与重视。他观察认识生活的独特艺术视角、刻画展示生活的精不和法,工散文创作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遗留给世界文库的宝藏是任何作家所不能企及的。本文着重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研究他戏剧语言的铺排手法,以及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