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的喷泉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出现,对实验者和实验装置的要求都较高.该实验从课前的实验准备到课堂的演示操作,包括了氨气的固固加热制备、排气收集和储存、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较多且过程比较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若氨气收集的量不足、集气的圆底烧瓶不干燥或在安装实验装置过程中有氨气逸出等都会对喷泉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喷泉实验过程中,氨气的制备通常是采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备的.  相似文献   

2.
王屹 《化学教学》2009,(8):41-42
氨气催化氧化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对于氨气的性质和硝酸工业生产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该实验有过研究的教师都会发现,这个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该实验的成功与否受到若干实验条件的控制,如原料气中氧和氨的比例、水蒸气的影响、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温度的控制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本第一册中 ,有关氨的制取实验 ,采用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1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1 1 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 ,使用棉花团可防止空气对流 ,但在实际操作时 ,排出空气的同时也会有少量氨气的逸出 ,从而污染了教学环境。1 2 在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和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时缺乏连续性和密闭性 ,不仅操作烦琐 ,而且造成有害气体的外逸。为此 ,将氨的制取实验作必要改进 ,并补充有关氨的性质实验 ,如图 2所示。图 22 改进和补充后的实验操作方法2 1 若需收集氨气时 ,打开止水夹a、b、c,合上止水夹…  相似文献   

4.
况艺娜 《化学教学》2000,(11):28-30
1 对教材的理解和安排1 .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上教版 )第二册《氨、铵盐》一节教材中“氨气”部分内容。本课容量大 ,各种实验现象繁杂 ,让学生在短时间 (本校每节课 40分钟 )接受大量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思维、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能力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基于此 ,我把《氨》这一节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氨的物理性质教学以及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和实验设计讨论上 ,第二节课完成对氨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1 .2 教学目标1 .2 .1 知识目标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  相似文献   

5.
“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林俊杰、伍承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第33页中,有一则关于“氮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目的之一是掌握“氨的制备和性质”.我们按此做了“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结果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其一,全班24个实验小组无一组收集到氨气(试管倒放水中无水柱现象),其二,大部分大试管冷却后,反应产物氯化钙周边玻璃出现裂纹或破裂,大试管无法再用.仪器损坏严重,其三.氯化钙难清洗.针对上述不正常现象,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用碳酸铵、醋酸铵、硫酸铵、硝酸铵代替氯化铵,用干燥试管收集氨气.用浓盐酸润湿过的小烧杯直…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本第一册中,有关氨的制取实验,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1.1 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使用棉花团可防止空气对流,但在实际操作时,排出空气的同时也会有少量氨气的逸出,从而污染了教学环境。 1.2 在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和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时缺乏连续性和密闭性,不仅操作烦琐,而且造成有害气体的外逸。   为此,将氨的制取实验作必要改进,并补充有关氨的性质实验,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7.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对于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做了下面的新改进.  相似文献   

10.
证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课本上采用氯化氨晶体与消石灰共热产生的氨。此法产气量少,常困消石灰或收集氨气的烧瓶不干燥,要消耗部分氨  相似文献   

11.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圆底烧瓶(须干燥),三孔橡皮塞一个,粗玻管(两端开口)一个,弹簧夹个,锥形瓶两个,针筒两个,橡胶管、…  相似文献   

12.
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重要知识点,教材用三个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氨的制取和性质。但实验中存在着以下不足:1.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来制取氨,量小且不易收集,尽管使用棉花来防止空气对流,但排出空气的同时也会有氨气逸出,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且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气易溶于水原因有两个方面:(1)氨分子和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即NH3 H2O(?)NH2·H2O;(2)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氨气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所以NH3极易溶解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二、用氨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氨气要充满;(2)装置要不漏气;(3)氨  相似文献   

14.
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途径之一。由于化学变化具有普遍性和深奥性,所以许多情况下,化学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赖于纯化学方法,还须借助于物理知识并辅以数学手段加以完成。下面,就以喷泉实验发生的条件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讲述氨气的性质时,教材常作如下介绍: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700体积的氨,可用它来做喷泉实验。当这一实验做完后,学生们的兴趣是产生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喷泉产生的道理何在?用于作喷泉实验的原料气溶解度应是多少?前一个问题不难解释,由于氨是极性分子,能与水…  相似文献   

15.
氨溶于水实验成败的分析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张秋花徐清华氨溶于水的实验,其中设问:把充满氨气的试管的管口向下倒拿着放到水槽的水里去,把拇指放开。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此实验操作规范,氨气收集得满。可以看到很快有水进入试管,液面不断上升,最后水面...  相似文献   

16.
一、课本实验"氨分子扩散"的不足氨气有很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在完成该实验的过程中会给实验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二、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仔细分析了该实验存在不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1.由于氨分子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扩散,所以该实验最好在密闭系统中进行。2.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还会存在一定量的氨气,应该设法让  相似文献   

17.
中师化学第一册P134[实验6-2]由碱石灰和氯化氢两种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改为用浓氨水,不需要加热,利用其挥发性,得到氨气。利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入浓氨水,可作氨的喷泉实验好几次,其装置如图1。图1氨气的喷泉实验1.一次性输液管插头2.6、7止...  相似文献   

18.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验,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遇酸碱指示剂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形成简单的喷泉现象。同时氨气也能与某些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和氨基配位化合物。据此实验原理,笔者尝试设计并探究氨与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彩色喷泉的最佳实验条件。一、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附铁夹)、圆底烧瓶(250mL)、分液漏斗  相似文献   

19.
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1.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2.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