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齐美煜 《新闻世界》2013,(7):307-308
【摘要】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映了政府形象。政府形象也包括政府官员形象。一个亲民、爱民的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廉洁、奉公、守法的政府官员。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的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在塑造政府形象的同时将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社会舆情复杂多样,政府官员形象广受关注,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正在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总体,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需要提升,大学生获得政府官员信息的渠道绝大部分来自网络,但通常会理性分析才做出判断。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关注政府治理行为的公民素养及反思社会问题的正义感。针对社会上有关政府官员的传言或小道消息,大学生们认为消除其不良影响的途径首先是媒体的公开报道和政府的及时通报。本文最后提出改变人们心目中对政府官员不良形象的有效途径在于政府官员洁身自好,政府部门强化监管,以及政府机构与民众积极沟通的态度与诚意。  相似文献   

3.
沿着建设“责任政府”和“官员问责制”的轨迹.如何考核政府及官员的政绩得失.成为各地竞相探索的课题。这种评价正逐渐显露的刚性.让官员们不得不为之怵然。  相似文献   

4.
官员是国家形象最具代表者和直接体现者,官员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官员形象的认识通常借助媒介的建构。作为新锐时政期刊的《中国新闻周刊》在构建官员形象时秉持客观冷静的风格,坚持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相平衡,为读者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官员形象。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多角度立体式构建人物,力求通过官员进行制度层面反思,以求实现时政期刊自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组织结构等方面展开融合,开放性与互动性成为今日媒介环境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以来,传统媒体与政府的"权威发布"被重新定义,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屡屡成为网民的话题和关注点。随着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增强、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不仅局限于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更存在对其进行消解和重构的可能,融媒体时代的政府官员形象建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黄斌 《声屏世界》2005,(11):56-56
近年来,为加强对官员的考核考察,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面,各地热衷于邀请媒体介入监督。于是,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传媒上,公开述职,公布手机、电话号码,承诺服务内容,甚至选提领导干部、接受评议意见等等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媒体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员的考察只唯“上”的陈旧理念,在象征公正的摄像机下,官员的一言一行能得到较好的监督,能督促官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其积极作用必须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自去年底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足,犯下危机传播的三大总:舆情回应缺乏主动性;着装、肢体语言与修辞纰漏百出;未能主动承担事件责任,损坏了自身媒介形象。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官员深陷“第三人效应”的认知错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下信息沟通机制依然存在短板,难以及时披露疫情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府官员参与电台直播热线节目有利于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更好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有利于提高公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利于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等六个方面,说明政府官员上电台直播热线节目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为代表的官员雷语.近两年不断爆出。在被广泛关注时.部分官员被停职,后无下文。然而,部分官员“低调”复出。官复原职或换职位复出者均有。  相似文献   

10.
罗文 《新闻前哨》2013,(10):36-37
一、网络曝光频率渐高、曝光事件涵盖面渐广 网曝官员失德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无论是温州动车事故、足协一锅端等官员公德问题,还是公务员暴打父母、官员的“裸聊门”、“微博门”、“开房门”、“短信门”、“裸照门”等一系列私德问题,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不检点”丑闻,不断刺激、刺痛公众神经.也将“官德”建设推到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1.
掀开各种报刊杂志,我们经常看见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那就是“官员”。“官员”的使用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政府官员声明”、“行政官员说”、“外交官员说”、“高级官员指出”、“教育部官员透露”、“某重要官员出访”……唉,简直无处不在,甚是扎人的眼。互联网上则更多,简单一搜索就有1000多万条。然而大家应该知道,官员是封建社会旧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等级和阶层的一种划分与界定,古代常有“官场”、“清官”、“九品官”、“父母官”、“升官发财”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些官要么是“青天大老爷”,要么是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坏…  相似文献   

12.
杨中旭  王刚 《中国新闻周刊》2006,(32):36-36,38,40
被称为“空降部队”的挂职官员.既成为中国共产党一项制度传统的承续者.也是通常人事规则的突破者。虽然其队伍日益庞大.但在官员群体中仍然属于另类.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少有人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13,(39):14-14
10月14日,一个名为“复兴路上”的账号,在视频网站优酷网上发布了一段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视频,全长5分零2秒。视频中首次出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用幽默平实的语言讲述中国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这段视频赢得了疯狂的点击率。  相似文献   

14.
刚刚当选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会见中外记时.回答了记关于政府官员如何处理和媒体关系的提问。他说:媒体在采访一些官员时遭到拒绝,是固为这些官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少学过如何面对媒体。再一个,群众现在还不适应官员在媒体上说错话.要求官员说的基本上字字句句都是真理.所以他希望刚开始要给一个机会,允许他们说错一句话、两句话。  相似文献   

15.
“诰命”系明朝政府对其官员家属的封赠文件。喜欢看戏的人,大都对戏里的“诰命夫人”印象深刻。因为凡遇“诰命夫人”出场.必地位尊贵,大小官吏恭敬异常。旧朝中国传统,妇女的最高理想.就是博得“浩命”加身。  相似文献   

16.
一系列官员因三鹿事件落马.使得重大公共事件问责制已经从“个案”渐成“惯例”;从对被问责官员的具体分析,也能看出官员责任追究开始制度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17.
刚刚当选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回答了记者关于政府官员如何处理和媒体关系的提问。笔者对王市长“老百姓应允许官员说错话”的说法十分赞同,但同时又认为,在现行的政府官员管理体制下,即使老百姓“允许官员说错话”,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现象恐怕还是很难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18.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19.
李志刚 《出版参考》2011,(10):27-2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17日,安徽省滁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审理魏荣腐败案。这位女官员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犯下受贿罪、介绍贿赂罪和敲诈勒索,也不在于用2万元购买一套70平方米商品房的手眼通天之能力,而在于她设下的玫瑰陷阱步步危机四伏,将公安局副局长胡新建玩得死去活来。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警官情夫在身陷囹囵后狠狠地咬了她一口,女官员的“美人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