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丹家赵避尘于1933年出版《性命法诀明指》,首次将西方解剖学大量引入内丹经典,并和弟子一道企图制造高精度的内丹人体图。相比之下,传统内丹人体图缺乏逼真感和精确性。内丹家很晚才有提高图像精度的倾向,赵氏的新图又几乎是其时代的孤立,这些史实暗示了,内丹传统自身既不能、又不愿提高人体图的精度。本文立足于赵氏图文,探索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从人体图背后的研究方法入手:对比赵氏文中所涉解剖学和内丹"反观内照"两种方法的特点,认为后者对意识、目光的操作和对身体感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本文问题。进而从内丹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寻找更深层的原因:建立在"元神-识神"意识理论上的"我是谁"的基本哲学沉思,通过影响研究方法的抉择,影响到了人体图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对现代科学的体认经由传统"格致"到一般意义"科学"再到广义"科学"的观念演进历程.在沟通格致与科学,厘清"学"与"术",从学理与实践深化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政治与致用为关切的梁启超科学观念,与中国格致学传统、日本"科学"统一观及其政学兼顾的独特身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的三个二难推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尔塞尔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不能不提到的名字。与他相连的"齐尔塞尔论题"既引人深思,又常引发争议。齐尔塞尔声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高级工匠与学者之间的互动,而近代早期科学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兴起的。本文从现有资料出发,介绍了齐尔塞尔作为边缘人的独特经历,分析了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大计划之特例的"齐尔塞尔论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其可能的缺陷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列出现今存在的三种误区类型及表现(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然后根语言三维观的原理.分析"为交际"的高职英语教学特征,阐述走出误区的种种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编史学角度看,中国科技通史的研究至今未能真正超越李约瑟所开创的"实证史"编史学纲领。尽管李约瑟之后的科技史家在编史学变革方面做了许多重要探索,但这些探索大多停留在对实证史纲领的方法论反思,未能从形而上学层面彻底反思科学观、技术观、历史观等编史学预设,从而未能真正超越实证史纲领。要超越实证史的编史学局限,有必要引入身体现象学视角,从形而上学层面深入反思与批判实证史的编史学预设。这种反思将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后李约瑟时代的新编史学纲领:"现象史",即身体现象学视角的中国科技通史。  相似文献   

10.
从学习中对"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困惑出发,探讨其背后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假设,提出当今学习化社会应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观,真正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1.
趣谈"可乐"     
"可乐"同时作为其本族语中的固有词和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本文就"可乐"一词出发,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天府可乐"构词的形式类型之不同作浅析,以观汉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到底是什么--波兰尼"信念科学知识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性"、"意会性"和"信念性"三特征乃波兰尼"个人知识"及"意会认知"的三大支柱.其"信念科学知识观"即视信念为知识的根本,将科学知识乃至一切知识皆视为"信念"或"信念体系"的观点.部分科学史家和当代分析知识论学派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信念"在科学知识中确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在认识论层次上,波兰尼说科学知识是一种"信念"是对的.但当他不加限定地越过认识论层次而进入本体论层次,并视信念为科学知识的根源和本质时却是错误的.对"信念科学知识观",我们应加以分析批判,避免受其误导.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被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其隐喻了多个深层问题,其中之一即是:怎样的社会文化孕育了现代科学?这个问题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洪谦作为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唯一嫡传弟子,一方面积极阐述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他已有意识地调和科学、哲学与玄学之间的关系,强调哲学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玄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独到的体察,在洪谦的学术统一观中得到完整的诠释。洪谦大力提倡"学"、"术"统一,是要救治中国近代以来功利主义文化政策的偏颇,以期达到国家"学术独立"与"技术自给"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快乐体育"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的变革.它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姚利红 《内江科技》2007,28(10):191-191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探讨了新时期创新教育下的"新三观",即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