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读写关系,虽争论了几十年,但不可否认,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动笔墨不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相似文献   

2.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的准备。因此,三年级作文教学对于高年级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年级作文教学能否顺利地由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唐代诗人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准确地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另一番情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脱节,读写游离,这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读写能力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情况,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三年级开展了“读写结合平缓过渡”的作文教学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前一阶段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会其如何读书。”阅读是吸纳,作文是吐出。我们应该促进两者和谐发展,读写结合,让“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下面以《赤壁之战》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个性化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元人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曾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是说学习和读书肯于付出艰辛,作文就会轻松省力。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就可以少辛苦些,学生也可以多得些实益”。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阅读教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问题,可以克服教师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著名小语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撰文提出了“本色语文”这一概念。如何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我认为读写结合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丁有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1929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51年到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六联小学当语文老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扎根农村学校,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两项科研实验。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学习法》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子文翠 《科学教育》2004,10(3):17-18
写作,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的作用。当前,学生学习语言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作文感到力不从心,文思枯涩。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读写二字。读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唐代大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道出了其间深刻的辩证关系,提高写作水平,别无他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读写实践观”,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以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基于叶圣陶的“读写实践观”,教师可以运用“一主多翼”的阅读教学法,通过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整合等途径开展阅读、写作教学实践。这样,教师就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的读书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固是自谦自责之辞。而事实上,“好读书”、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汉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正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请看,有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  相似文献   

12.
谷代彬 《学语文》2010,(1):29-29
一、博览,精读,从范文中体悟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蒯威 《小学语文》2010,(4):23-24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教学形式。古人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晋代诗人陶渊明爱书如命,长期勤奋读书,他曾写有一副自警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无书不读,他曾手书一联明志:发奋识遍天下牢;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诗人陆游酷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甚至把自己的书房也取名“书巢”。他的一副读书联,更为千古传诵: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迷流年。明代画家、文学家徐文长嗜书成痹,他的书屋图书满架。他曾有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显示了一个学…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与写作本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从来不曾分家,也无法分家。读写结合教学法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法宝,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有识之士提出“读中求悟,厚积薄发”,强调了阅读为写作积蓄的意义。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到明清时期,又有了“为写择读,读以致用”的说法,强调从写作出发去阅读,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近现代则明确指出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并非独立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原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笔墨”不仅仅指读书时要做适当的摘抄、笔记,还指读书时,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小练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读写结合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积累运用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来读书,有一些懒散,反思自己的读书经验,不由得想起一篇以前读过的旧文片段。先转载如下:“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出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此文的观点十分有趣。先说其巧妙、合理之处。读书与作文,均为意义建构的过程,前者由章句到义理,后者反之。“销”和“铸”的过程,能够说尽读写么?这里需要仔细剖析一下。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学生小学学习了六年的语文却不会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读的书不够,语言积累不足,语言文字训练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解分析的多,读的少,写的少.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读书无禁区”是1980年前后读书界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但我认为,真正要做到“无禁区”,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读书无禁区”是1980年前后读书界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但我认为,真正要做到“无禁区”,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