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2.
隋守兰 《青海教育》2006,(11):48-4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新的知识当作一个个问题,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燃起疑问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生疑、解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以“疑”为中心,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考试考得再好,也只是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这里说的“提出问题”就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明代教育家陈白沙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这些精当的论述,揭示了“疑问”在人们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因一定的疑问而诱发。正象炸药的爆炸需要导火线一样,“疑问”是思维活动的导火线之一。“疑问”不但能引发思维,同时也能确定思维的方向,因为思维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的“疑问”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人朱熹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那么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7.
石顺宽 《云南教育》2004,(19):72-7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疑问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路标”,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足以说明“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0.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盂老夫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认为“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思是行之端。没有疑问,就无所谓思考,无所谓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在《课标》中,要求“能对课丈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被格外地重视起来,而质疑能力的培养直接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学问”、“学问”,必须勤学好问。古语说得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说,有疑问就会有进步。那么,小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步学习法,可供广大小学生在学习中参考与借鉴。第一步预习———觅疑学习,首先要抓住预习这第一步,对没有学过的内容,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预习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初步理解,同时寻找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着疑问去听课。有许多小学生不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因此不能带着疑问去听课,听起课来就会“眉毛胡子一…  相似文献   

14.
李飞 《新疆教育》2013,(9):18-18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5.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16.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一、主题与背景 “疑”是思维的开端,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但是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等等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同学们能主动举手去问,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过份迷信。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不敢怀疑和反驳。这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使学生心中的疑团止于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是对学生创新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其二是  相似文献   

19.
宋朝的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说的是读书。其实,读写同理,作文也须有疑,方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每天都在产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可惜大多数被轻轻放过了。“有疑作文”就是要激励学生去抓住这其中某一个最有价值的疑问去观察、询问、查考、思索,尔后写成作文。“有疑作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  相似文献   

20.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心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