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论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责任感——以杜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关于杜甫思想的研究,一般都只论及其儒家成分,而忽视道家成分.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其思想中的道家成分以及对他生活、创作的影响,力图较为完整地反映出杜甫的全貌,从而使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能得出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思想影响深远,本文就是对其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伟大的忧国爱民诗人,他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其中绝大多数篇章,都是从民生这一视角出发而创作的,有着强烈的民生情结。诗作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刻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种强烈的民生情结和忧国忧民之心,形成了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盛唐一位杰出的大诗人,他一生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诗歌创作,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使他形成了一整套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宝库.从杜甫的创作态度、继承原则、学习态度、语言追求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理论可以带给我们今人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及时地记录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广阔面貌,并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8.
<正>杜甫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以其强烈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创作出大量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记录下唐朝中后期社会巨变下人们的流离失所和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传达出传统儒家的仁爱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一、杜甫简介杜甫,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成“李杜”。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军 《考试周刊》2010,(45):13-14
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作家。他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迅捷、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极具深刻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诗人——杜甫,其诗歌正确、深刻、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抒写了他自己的生活。其诗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家、爱人民、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这已经为世所公认.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2.
杜甫作为盛唐伟大诗人,虽没有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著传世,但纵观整部杜诗,其精深的诗学思想都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杜甫诗集中的论诗断句并将之纳入到杜甫论诗诗的体系之中,从而完善杜甫的诗学思想,并试图从杜甫对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创作及评论中探讨杜甫诗歌的文学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百姓的忧虑,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怀千古的英雄志。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以他的五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作的内在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和历史归属感,余光中以特定的视角,在《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与《草堂祭杜甫》中,为杜甫塑造形象。余光中造像时,特重杜甫的内心世界;其《湘逝》一诗,更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叙述,与咏写其他诗人用示现呼告——以"你"直呼——的"谈心"方式不同。这种更贴近余氏自我的手法,隐约有说杜甫就是谈自己的意涵,更显示杜甫对余光中的意义非凡。余光中用杜甫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加以点染转化,为诗圣塑像,因为这些诗句就是杜甫的"符号",最切合杜甫本人。杜甫暮年栖栖遑遑往来于山城、泽国间,余光中从情、理两端,设身处地去揣摩杜甫的心境,刻画非常细腻。他凭一样"向北的心情"(就是北望中原的思归之情),以"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与"历史成就最辉煌的诗圣"之强烈对比为主轴,咏写杜甫,与一般添彩附丽的颂歌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叶太平寺泉眼曳,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曰一为野同谷七歌冶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曰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