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为心声,意为心象”,心意与心象是作品结构的内核,是作品的灵魂。对于名画家周尊圣来说,横亘于我国西北边陲之地的新疆天山,正是他魂牵梦萦的心象着陆点。天山在画家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象,可以说,从白山黑水走向天山是周尊圣艺术之路的重要转折点。天山像一座绵延千里的纪念碑,向人们昭示新疆悠久的历史,昭示古丝绸之路的荒凉与神秘,也默默记录着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对她的景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后半叶,法国画坛上一批有才华并且志趣相投的画家聚集在一起,他们蔑视官方所推崇的矫饰、虚伪的学院绘画法则,一反欧洲数百年来只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习惯,摒弃了从18世纪以来画面变化甚微的酱褐色调,走出画室、奔向森林、乡村、草地、海滩…….他们喜爱阳光和大气,用画笔表现出对自然的真实感受,追求稍纵即逝的直接印象,如醉如痴地沉浸在瞬息万变的自然中,顽强地在烈日下苦苦地探索着光色的微妙变化.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营造的绚丽多彩的画面上,发掘着光与色的美.  相似文献   

3.
南京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现有专职画家对人;特聘画家40余名,近年从美术院校吸收多名新秀人院,逐渐形成了以中青年画家为骨干,专兼职画家相辅的艺术队伍。画院下设中国画创作研究室、书法研究室、展览部、艺术品服务部及办公室。1992年市政府拨款为画院兴建了千余平方米的画室和展览厅。目前画院已在新展厅里举办了近20余个展览,既有国内画家的邀请展,也有来自香港地区及日本等国的艺术家画展。画院提倡画家们重视对祖国优秀艺术传统的吸收和继承,同时也注意吸取和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大胆德合,不断创新。10多年中,他们创作了…  相似文献   

4.
邢晋 《世界文化》2011,(8):55-5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优秀的画家往往可以用画笔满足人们憧憬美、欣赏美的愿望。不过也有一些脾气古怪的画家,他们眼中的"美"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们的作品在许多人看来都可以称得上"丑陋"。陈洪绶和德加就是这样两位画家。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陈洪绶生长在明清两朝交替的战乱时代,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有着很高的政治热情,  相似文献   

5.
美术研究专家们一直在试图了解:一个画家(他或她)是如何形成各自的画风的。近几年来,医生们也参加到美术研究专家这一行列去研究一个画家的画风究竟是受何种影响而形成的。他们一直迷惑不解的是:十九世纪的荷兰画家温桑·凡高为什么总在他的画面上用了如此多的黄颜色?他们还提出:凡高为什么会在所画的物体四周画上一些异乎寻常的光环?有些美术研究专家认为,这些手法是凡高想象力的体现,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位荷兰画家患有眼疾,因而使得他无法看清东西。但一位名叫托马斯·利佛斯的美国医生说:凡高之所以这样作画,是一种洋地黄药物在起作用。现在,医生用洋地黄这种药物治心脏病,但在十九世纪,这  相似文献   

6.
肖丽华 《世界文化》2008,(11):25-26
莫迪里阿尼是20世纪艺术史上具有极强个性、独具魅力的画家,艺术史家一般将之归为20世纪初法国画坛上出现的“巴黎画派”,该画派主要是由居住在巴黎的外国画家组成,这一群流浪画家为了艺术只身来到异乡,过着孤苦漂泊的生活。巴黎画派并没有共同的艺术主张,他们共同秉持的就是坚持自我,尊重个性,建立个人化的绘画风格,但由于他们不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7.
在纽约的一家美术馆,我的目光被伦勃朗的一幅蚀刻画吸引住了。画面上一个乞丐在暖手盘上搓着手取暖;紧挨着的另一幅则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亡者。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类似的蚀刻画和素描。当时荷兰境内到处充斥着乞丐,他们多是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30年战争”的牺牲品,另外也有一些是因战争之外个人不幸所致的贫困。作为画家,同时也作为人类的一员,伦勃朗不由得被这些人深深所吸引。从早先他在莱登还是一个青年画家时开始,到在阿姆斯特丹以致以后的时期,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贫困潦倒,乞丐  相似文献   

8.
李树华 《大理文化》2016,(4):96-102
正千百年来,无数的石雕艺人用他们手中的凿、锤、钎等最简单的原始工具,创造了世界上数量最为可观的千古不朽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珍品见证着人间沧桑和世事变迁,是艺术宝库中的历史长者。大理州南涧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勇师傅就是诸多石雕艺人队伍中的一员。14岁少年爱上石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鹿邑县有一支姓完颜的居民,约有6000人,分布在该县马铺、涡北、太清宫、贾滩、杨湖口等5个乡镇的12个自然村中。若从相貌、衣着、语言、风俗习惯上看,他们与汉族毫无二致,倘不寻根究底,便很难发现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女真遗民,如今已称作满族了。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相似文献   

10.
精彩的表演 1806年,在江户(今东京)音羽的护国寺庙会上,有各种表演,供香客游人观赏。其中有一项精彩表演轰动一时,使观者大开眼界。一位画家当众在一块足有一百二十张榻榻咪(日本人屋内铺的草席)大小的布上画了个达磨像。画家用的是“曲画”的画法。所谓曲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艺,画家倒着横画,不用画笔而用手指或树枝作画。人们只知道做这精彩表演的叫足和斋,其实足和斋不过是他用过的一个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他身怀这曲画的绝技,能画巨幅的佛像和山水花鸟。以前也曾在一百张榻榻咪大小的布上画过佛像等,人称一绝。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家齐久  相似文献   

11.
邢晋 《世界文化》2011,(12):55-56
许多画家因为其精湛的画艺而被写入美术的历史,他们的作品被后人视为珍宝。但是,在这些画家中,能像张大千和毕加索那样配得上“传奇”称号的则少之又少。在艺术上,他们是中西方画家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中,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更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这两位“传奇”还曾经有过一次不同寻常的“峰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相似文献   

13.
邢晋 《世界文化》2011,(10):55-56,73
当今社会,我们总是会在画家的头衔前面加上“职业”两个字。也正如称号一样,现在的大部分画家就是以绘画为职业的,而业余画家很少能跻身艺术家之列。其实中国自宋朝之后,由于受到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大多名垂画史的画家几乎都是官员、名流,“非职业的”,在他们眼里职业画家只能算是“匠人”。恰巧有这么两位外国人,郎世宁和卢梭,也很非职业,而且有些“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4.
军旅文艺创作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在中国古今人文领域,始终都有着它独有的地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古以来,军旅艺术家的审美观点是敏锐而独特的,沉雄而昂扬的情愫是感时忧国的,对艺术、对人生的观点是深沉而又极富责任感的.他们在军营这块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始终讴歌着壮怀激烈,铁马秋风的烽烟故事,始终以一腔报国安邦的拳拳之心关注着大千世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驻滇某部副师职军事干部臧跃军,就是在繁忙的军事训练工作之余,始终忘情地畅游在国画艺术的浩淼江海中的军旅画家.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第二个春天,云南省美协在云南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云南美术家协会青年美术家提名展".在省美协为此展刊印的精美画册页首,就见星光闪烁的美术星空特别推出闪亮耀眼的28颗新星,充分体现出主办者"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年美术人才,为新世纪云南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办点实事"的初衷和热情.更为喜幸的是观看了此展充满探索性、学术性和创新精神的作品,便清楚地感觉到一批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画家正沐浴着世纪之春的灿烂阳光闪亮走来--他们是云南美术的未来!这里,本文试对新星之一的青年画家苏亚碧的油画创作及其美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2014,(7):I0001-I0004
写意的平和性 “剑气箫心”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对比,在中国的写意画中也时常能窥见其中的存在。写意在技法上本来是一种粗放、不拘细节的“剑气”,然而其内涵所展示给观者的则是一种平和淡然“箫心”的意境,这是画家们的追求,也是画家们不断攀登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你相信吗?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画家凡·高,哲学家尼采,学家波德莱尔、福楼拜、莫泊桑、王尔德、乔伊斯,以及林肯、希特勒等天才和狂人,都是梅毒患!在梅毒的罪与罚中,他们忍受着极度的痛苦,梅毒深深地锲入了他们的生命,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性行为和人格,进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图景——这是日前出版的一本名为《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的书中所陈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卞青,一位80后的年轻画家。卞青,肩一袭长发,眉清目秀,顾盼之间的神气中,自带一缕道骨仙风。卞青,与其说这是一个画家,不如说他更像一位武侠。卞青说,的确,一直习武来着。卞青,一位习武的画家;一位画画的武侠。  相似文献   

19.
1994年4月,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国画家汪易杨先生应邀跨进了澳大利亚悉尼市的一座美丽的庄园,受到了澳国现代派画家约翰·奥尔森先生的热情欢迎。他们要进行一项惊人的创造,用各自的画笔,以对这座庄园风景的写意理解合作作画。一次大胆的尝试,──两位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著名画家在一块画板上共同作画。记者艾娜贝尔·迪恩在现场亲眼目睹到这一幅名作的诞生。约翰·奥尔森开门见山地说:“澳大利亚像一个哪儿也漂不出去的褐色木筏。你们看,眼前的风景活像一块调色板。”随即,他首先画了一条横线代表远山,接着画个椭圆形水塘,然后…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在台湾去世的张大千先生,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国画大师.他在艺苑里辛勤劳作了一生,以其精湛的画艺与艺术成果,为祖国赢得了世界声誉.张大千先生的大量遗作,是我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海霞先生,早在30年代就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师生俩多年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一起.他们相敬相爱,感情至深.尤其在海峡两岸多年隔绝情况下,他们仍坚持交往与艺术上的交流.早在何海霞青少年时期,四川的张大千先生已是名震神州的大画家.酷爱艺术的何海霞对张大千这位名画家的作品及为人钦佩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