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编撰古代散文史,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要讲究科学性.为避免随意分类带来的混乱现象,取用古代文体分类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必要的.二是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不能一概而论.古代散文是一个超级文体类型概念,由多个次一层级的文类组成.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最好分类而言,不要一概而论、笼统言之.三是古代散文史的书写策略应以纪史为主、论史为辅.  相似文献   

2.
在一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史的专著中,谭家健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又是一部力作,全书在对中国古代散文史发展规律及散文史研究方法的探索上,体现出向古代散文实际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卓然独步的史家意识──评邓星雨先生著《中国当代散文史》王艳芳邓星雨先生撰写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四十五万字的著作,历时十载,几易其稿,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当代“散文史”,也是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散文史...  相似文献   

4.
古代散文史的撰述,以篇章划分体现古代散文的流变是自然的.不同的撰述者在篇章划分上的多样,导致古代散文的流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撰述者的把握不同,体现古代散文史流变的形态也不同.这二者以及连带引发的相关问题都值得思考,以寻求最符合实际、贴近本色的古代散文史.相较而言,古代散文史的撰述最当注意的是古代散文的时代、作家和文本以及三者的特征和交错联系,且最好能够通过篇章的划分得到相应体现.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体,大致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韵文,是指讲究格律用韵的诗、词、曲赋等。散文,是个广义的概念,指韵文以外的所有古代文体,而不是指现在讲的或抒情、或状物、或写入、或记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文体。以下的文体分类,即仅就古代的散  相似文献   

6.
笔记小说与笔记散文有很大差别,散文与小说之最终分野是虚构.唐人笔记尚纪实.宋代笔记散文发达,其中野史散文、都市散文在人物塑造、语言创新、文体创新方面都可以比肩古文.中国古代笔记散文应得到正名.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应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抒情、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也说散文     
最近读了一些论说散文的文章,颇受教益。有些问题,由于受到启迪,也想再说几句,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形散神不散”给某一种文体确定“特点”,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散文尤其如此。据我所看到的多数材料,在谈散文的特点时,都提到这样几个方面:题材广阔、寓意深远,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构思新颖、联想丰富等,而把努力做到“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的写作要求之一。“特点”和“要求”,涵义有所不同,前者是从许多散文中提炼出来的和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后者是应力求做到的地方。有人认为,把“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写作的“要求”并不合适,而我认为,在初学写散文时,适当注意这个问题很有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9.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课重视文史知识的联系和贯通,是当前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说"文史相通",表明了文与史两门学科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古代优秀的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古代有些优秀诗文,也同时是珍贵的历史资科.一些古代学问家在治史的同时,也兼治经、治文;经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兼为一身的,不乏其例.中学历史教学虽说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文与史的客观关联性并未改变.目前,如何注意文史知识的联系和贯通,还未在教学中引起普遍重视.对此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文学散文”从众多的散文文体中凸现出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散文依据文学性强弱来划分散文等级的制度已开始形成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当时作家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散文本体而言 ,以“文学散文”指称 ,还是以“文章”指称 ,都不过是一种命名而已 ,它不可能改变散文的正宗 ,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散文本体认识的“遮蔽” ,并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散…  相似文献   

12.
由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古代散文的研究历程,充分肯定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学术成果。郭预衡、谭家健两位先生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涉及到古代散文的概念与界域、文体特征及分类、审美观与发展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不能以现代散文的概念看待古代散文,对先秦两汉宜宽,魏晋以后宜严;赋体之文的发展完全与散文同步,赋应当属于散文范畴;讲庸俗社会学不行,但是社会学不能不讲,个人对散文的发展可以起重要作用;“以文为戏”的文章比载道的文章更有美学兴味,而且这类文章贯穿于整个散文史。学者们就古代散文是否是“封闭性的结构(或系统)”和儒家对古代散文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论争。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的论文如对桐城派和明人“山水趣尚”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前瞻,会议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散文史不要千篇一律,可以写美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自己顺手的文体 学生考场选用哪种文体,要看自己平时对该文体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在作文复习课上避免求共性,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擅长叙事的就选择记叙文;擅长说理的就选择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就选择散文;擅长想象的就选童话……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可以抒发对水的情感;可以议论“水滴石穿”的道理;可以编写“水”的童话等等。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如果将“文体不限”理解为“不要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如果片面追求新奇也会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14.
青年学者王尧的散文批评观念和方法体系,是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探寻中国现代散文的得失,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散文史研究中的开放性、整一性,并融合学术研究上的理性精神,以散文文体为对象,描述中国现代散文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及其构成的思想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5.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占了三席,可见他们在中国古代散文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散传创作,只是三苏散文创作中的一部分,所占数量不多,因此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三苏散传在继承司马迁《史记》的写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赞体文是古代一种重要散文文体,内容以赞美为主。陆游赞体文共24篇,它们对全面研究陆游思想、情感、交游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其重视远远不够,本文试图就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韵文,《辞源》释为:“指诗赋辞曲.”《辞海》则说:“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散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韵文和散文是两种形式完全不相同的文体,修辞必然有区别。因为,修辞作为语言的修饰手段,语言载体不同,修饰对象不同,修辞方法、形式必然存在区别.为了研究韵文和散文修辞上的区别,先分析它们在文体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柳宗元都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文体创作,具有诸多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媲美的创新特质。通过对古代散文的概念、文体论的概念以及对柳宗元的散文分类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柳宗元散文的分体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柳宗元散文文体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散文属于文学文体。它被看成是一种介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学形式,也被看作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而在散文翻译时应辨证的处理好信与顺的关系,力求做到译文既神似又形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