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建生态城市应该着眼“大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环境生态是生态社会的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经济是生态社会的支撑,政府管理的行政生态是构建生态社会的主体,挖掘传统、维护民俗,发展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的综合生态观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经济发展速度应在自然环境承受的范围之内适度增长和理性增长、倡导“小即美”的消费方式、警惕生态殖民主义等理论观点,对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在理论构建、观念转变及实践抉择上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蕴涵着独特的生态哲学理念:它整合和创新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它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人类应当担负着维护自身利益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双重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存在着困难和局限,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基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背离。面对生态问题,中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对生态问题的回应,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与“资源——产品或用品——废弃物排放”这种不考虑生态因素、没有环保意识、一味追求征服自然的传统经济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末端治理做法,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个“资源-产品或用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通公众不仅要在自己的消费活动中转变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而且要积极参与具有政治意义的维护自己生态权利义务的生态政治活动之中,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生态权利和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现代"生态公民"。由普通的消费者到生态公民,通过生态责任主体内涵与外延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只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纠正惟利是图的价值观,从而促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更加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循环利用化学实验试剂和废弃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循环实验是循环经济模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创新,在这里,没有“废弃物”这一概念,所有的废弃物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通过形如输出、输入的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明是当前与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明,代表着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包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明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坚持社会公平原则,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性经济伦理观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第一要义 ,导致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陷入了危机。经济伦理视野的生态转换 ,必须彻底清算现代性经济的机械主义宇宙观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观 ,以求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及人自身内部的代内代际的和协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包括生态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生态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相对独立意义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类要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它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它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消耗、高有助于化解环境与发展之自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式,它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费观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石峰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216-217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依赖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使我国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反思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而提出的新文明形态,是迄今人类文明的最新文明形态。其主要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适度消费性的特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次,应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  相似文献   

16.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生态和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的措施有:尽快完善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建立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体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全民绿色消费共识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