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旅游目的地的视角出发研究旅游所引发的文化变迁是旅游人类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哈尼山寨箐口村传统节日"昂玛突"活动中两个寨神林的考察可以发现,旅游开发并不必然带来目的地文化的变迁,目的地文化还表现出固守的一面。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中精神文化是最难改变的,而它的变迁或固守与祭祀人群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2.
泸沽湖是摩梭人文化旅游目的地,也是四川、云南两省共有的湖泊。文章通过川滇两岸区的比较研究,描述了两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上的明显差距,分析了两者在民俗旅游经营模式上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指出其景区基本格局是在政府主导的自主开发模式下,各村寨呈现出多元旅游开发经营模式。在川滇携手共建、统一管理泸沽湖的未来,也应当尊重各摩梭村寨社区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3.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作为近年来国内较为普遍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逐渐对目的地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此,本文章以综述为基调,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从内容上进行归纳与梳理,从而总结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目的地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从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效果、居民感知与态度、文化变迁、经济变迁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五个方面展开,最后,笔者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两方面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使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变迁。苏家围集浓厚的宗族文化、客家文化和优美的乡村风光于一体,从2001年开发至今,当地居民社会心理经历了欢迎与期待、热情参与、淡漠与反抗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地方资本:一个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社区获益、利益相关者等居民主体相关问题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与主流,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文章以布尔迪厄"场域-资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乡村旅游语境下资本的"场域化"问题,基于乡村旅游场域提出了地方资本概念,阐述了地方资本的构成与特征,分析了地方资本的变迁与再生产。研究发现,社区普通居民作为承载主体的地方资本与游客消费资本对接,具有资本的典型特征,成为乡村旅游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乡村旅游研究情境中,地方资本概念在居民话语权、乡村意象、社区获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意义,为现有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国内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回顾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论文,初步总结了涵化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三个初具雏形的理论模块,简要介绍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场域理论、实践理论及国外相关理论,并就我国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我国西部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上,指出包容性增长是西部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机制,提出以"包容性发展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金字塔模型"为西部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基本模式,论述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西部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基本路径即以全域旅游为框架,以供给侧改革为驱动,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技术革新为指导,发展增长的、游客满意的、绿色的和创新的西部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8.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回顾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论文,初步总结了涵化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三个初具雏形的理缝模块,简要介绍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场域理论、实践理论及国外相关理论,并就我国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旅游大潮对民族文化具有双重影响,旅游发展在弘扬目的地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文章指出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应走保护性开发道路,并简要探讨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人类学在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旅游本质和社区参与管理等旅游实践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对旅游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主要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出游动机和旅游景区的社区参与等方面。旅游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得旅游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性,其实践研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物质载体,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目前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旅游开发给哈尼村寨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此为箐口村的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咨询,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在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旅游目的地应该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自身民族休闲文化的潜力,实现目的地开发的转型升级。基于此,文章以新平县戛洒镇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区为例,提出将休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整合,以期给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的主体研究对文化参与、文化环境建构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大理洱海周边的白族传统村落在相关政策、旅游开发、交通变迁的影响下,村民参与文化开发保护的意识、方式、程度使得村落文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以金梭岛、双廊、沙村为例,从文化参与的角度探讨文化选择、文化适应与整合和民族文化环境建构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兴趣日益高涨,而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学,也受到不少旅游学者的重视。他们纷纷从旅游主体自身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开发与保护等各方面加以研究。但把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研究客源地游客与目的地东道主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引起的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还远远不够。一国际旅游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当今世界,国际旅游业正走向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法国、美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是排名前几位的旅游目的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外来旅游者的人数已翻了一番。1999年,我国过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奠定了亚洲旅游大国的地位[1]。随着对国际旅游的需求增大,跨文化接触的机会也随之增多,文化冲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因为旅游是一种非地域性的、跨文化性的创造活动,旅游者在空间位移过程中,使原本独立的客源地与目的地联结成为超越单一定居地文化的社会交流与对话网。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主体和一定文化的载体,感知和学习了异国文化,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传递给了目...  相似文献   

17.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多元性是当代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作为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体现,已成为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之一。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米兰、匈牙利布达佩斯等3个城市唐人街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对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影响也各异。中国城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疍民世居的港湾大部分都卷入海南旅游开发建设中,但是疍民失海却不像农民失地一样得到相应补偿。运用"影响程度—变化趋势"矩阵,研究旅游开发给疍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变化的感知情况,探索旅游开发过程中海南疍民生活质量的变迁规律。结果发现,疍民对海南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影响感知强烈,生态环境影响感知较弱。疍民感知他们的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因旅游开发而好转,而经济环境却随着旅游开发反而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