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笔美。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个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节秦、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因此它很美。书法的线条之所以美,那是用笔的结果。不懂用笔或者不善用笔,书写出来的线条那就不美,所以古人强调“书法以用笔为止”。有人把精于书法说成精研八法,所谓八法即“永”字的八种不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线条质感包括线条形态的丰富性、线条的力感、线条的节秦感等内容。培养良好的对于书法线条质感的敏感,我们将更好地领略书法那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3.
汉字书法结字美的核心是线条布局的密度。能够对线条布局密度产生影响的既有结字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又有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还有章法、情趣等因素。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布局中的各种“度”能协调一致,并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示,从而体现书法美。  相似文献   

4.
在瑰丽璀璨、五彩缤纷的大千艺术世界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线条王国——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诸多艺术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诸如“诗、书、画”三绝、“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即是人们对艺术这个庞大家族中“书”与“画”具有最近的“血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借重于汉字造型,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书法艺术美的表现特征,对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促进书法教育及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结字形体、布局章法、节奏韵律、情趣意境等方面加以论述。一、点画线条美点画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主要手段,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情趣与意境。书法线条的美主要体现在线条本身的力度和情感上。书法的线条,外形不一,有笔画、书体、流派各种因素的差别,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这种在传统书学中被称为“气…  相似文献   

6.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7.
书法欣赏是中国书法创作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书法中的线条所包含了作品的众多因素,所以对线条的理解是书法欣赏的主要部分。线条在书法作品中呈现的朦胧美,同时线条又是书法作品的艺术语言,线条在书法作品中体现的美和情感、线条中的“气韵”和线条的时空特性,都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10.
用笔又称运笔或笔法,是指书写点画时使用毛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元朝大书法家赵孟9顷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唐朝张怀难《用笔十法》中亦说:“夫书第一用笔”,由此,足见用笔在书法中的地位之重要。书法的艺术特征是凭籍形态各异的点画组合来表现的,要写出优美动人、千姿百态的点画就必须精熟用笔之法。以下,谈及的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用笔的基本形态用笔方法不论如何丰富多变,其最后产生出来的基本形态不外乎两种:方笔与圆笔。无论甲骨文、汉简、魏碑,抑或是王慧之、颜真卿、邓石如,就其用笔的点…  相似文献   

11.
题款书法的意境,必须与画面的意境相协调;题款书法的线条的节奏、质感必须与画面中的线条的节奏、质感相呼应、和谐,本文认为这与书画用笔同法、书法入画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书法入画理论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之葩中国汉字书法是藉以汉字的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它借助于蒙恬造笔形成的我国独享盛名的书写工具———毛笔,使书者在灵性飞动,意绪飘扬的氛围中,独获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从而产生书法这门辉煌灿烂的艺术之葩,也产生了对书法美的探求。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何在?简单概括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线条之美。汉字由线条有机的排列组成,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断或连,丝丝相扣,灵飞飘动,如神来之笔,又有一定的规矩和方圆的规范。像国画一样,书法也有枯澜浓淡之分,所谓墨分五彩即此。其二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通过自己独特的形式,创造了丰富的意境,被人们公认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贵品质和时代发展精神的艺术,散发出无穷的艺术美。中国书法的美感,主要体现为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和意境美。■一、线条美中国书法首先讲究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中国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笔锋柔软而富有弹性。运笔的轻重、快慢、提按、顿挫都在纸上留下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透过线条体现的是和谐美和动态美。1.和谐美。方笔、圆笔是书法中最基本的两大类。写起来的笔画看起来是圆的就叫圆笔;看起来是方的就叫方笔…  相似文献   

14.
书贵简洁     
书法是用线条表现人的感情和生命的艺术,简洁、洗练、凝重的点画是书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者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方式,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石,历代的画家们受到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影响,在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感.在现代,“骨法用笔”继承了传统的笔触技巧,又融合了西方特有的光影艺术和线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历代白描作品风貌各异。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描有很典型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画的共同特点,即写意性和强调书法用笔。白描在表现的技巧上要求很高,在用笔上要求有力、流畅、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它有哪些特点?它同生活的关系如何?它同诸艺术有些什么联系?本文试作一些探讨,并求教识者。一、中国书法艺术是包括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综合艺术我国自来书与画并举。中国书法由实用书写演变为我国特有的灿烂艺术,原因诸多:首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艺术实践中发明了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毛笔。如同小提琴、胡琴的弓涂上松香能在弦上奏出轻重缓急富于情感的声音一样,毛笔醮上墨汁能在纸上写出粗细强弱、浓淡粗湿、虚实徐疾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于受到人的情感的控制,具有“弦上之音”一样的、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其次,汉字在不违背文字造型意义的前提下,书体结构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中国书法用墨用纸,一黑一白,纸墨相发,能够表现出无数对比强烈的墨色。好的书法,墨分五色,富有层次,经营位置奇巧多变,这就使书法具有绘画的空间美和色彩美。刚柔相济,是毛笔特性辩证的统一。要使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始终保持弹性,必须运用腕力合理地调配毛笔的“柔性”和“弹性”,做到“欲按先提”、“中锋用笔”,即使毛笔弹性最强的部分——笔锋在点划中线的轨迹上有节奏地提按行走。这种提按动作不仅只是为了保持和发挥毛笔的弹性,更主要是为了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而起伏变化。从这一角度看问题,书法用笔很象器乐演奏的运弓、按键:推弓为了拉弓,拉弓为推弓作了准备;按键才能使琴键再一次获得弹性,获得弹性又为按键作了准备。道理相同,运弓和按键,不是机械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与书法是相互影响极为深远的两种艺术。书笔入画源远流长,代有发挥。主张书笔入画是因为中国画线条本身难以自足,书法线条却不断地发展完善,而两者对线条较多的审美共性促进了这种引进。中国画在长期的引进中汲取了书法线条的形感美、力感美、动感美、情感特质等等,从而丰富了自身。研究和推进书笔入画对中国画今日的发展将提供一种新的参照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书法的形美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表现汉字形美的专门艺术是书法,因此,我们研究书法,不能不注意到它的形──线条与线条组合。一、线的形态美汉字是由点与线组成的,但并非所有的线条都具有美感。那些细弱无力、轻薄浮滑的线条,如春蚓秋蛇,不能振奋人们的精神、激动人的情感,人们都不会称其为美。只有体现出力感、神完气足的线条才能唤起人们对有生命力的事物的联想,人们才觉得它美。在我国汉代以前,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古文字传世,这类文字基本上是由横、竖、斜、曲的线构成。如果仔…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书法“用笔”与“结构”的关系问题,历来有不贩以见解。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书法》提出“用笔产生结构”的观点,被认为是“在较高立点上认识和把握了两者的关系”。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从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提出的背景情况,用和与中自的内容含义,以及点画与用禾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化证,结论是:结构统领点画和用笔的变化,用笔服务和服从于结构造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