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联系《诗经》中的其他诗篇并考察当时时代背景,指出该诗第三章中的"桑叶""桑葚"其实都是藉指财产,"鸠"藉指男子,氓妇被休其实是氓出于经济原因,通过骗婚、掠夺女子财产的目的达成后的必然结果,从而纠正了历来诂诗者的臆说。  相似文献   

2.
<正>《诗经·卫风·氓》的确是一首绝好的诗:形象至美,诗意至纯。《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氓》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5.
在《诗经·国风》中,《氓》诗反映了我们的先民较为朴素而完整的爱情婚姻观念。主人公即作者通过回忆,生动详细地叙述了自己恋爱、结婚、受虐以至被"氓"遗弃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她极度的悔恨和努力与过去决绝的态度。对于此诗中的爱情悲剧,前人多认为是"氓"始乱终弃的结果,并解读出了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和在封建礼教下被束缚、被压抑的女子要求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这种看法并不能说是不恰当的,但笔者认为《氓》诗中所反映的凄凉的爱情变故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男女情感纠葛,如果结合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大背景来重新发现和解读的话,《氓》诗所透露出来的深层次含义是很值得玩味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6.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相似文献   

7.
1.抱布贸丝 “抱布贸丝”和“子无良媒”均见于《诗经·卫风·氓》的第一章(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于第二章。《氓》多年来被选为高校《中国文学史》的重点介绍作品,八十年代又选入《大学语文》,并定为精读作品,更增大了该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子被无德负心的丈夫——“氓”休弃后的控诉之言,表达了她的悔恨和悲愤之情,间接地批判了那个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结婚动机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  相似文献   

9.
《氓》是《诗经》中《卫风》的一篇,全文不足三百字,却清晰地叙述了女子与男子相识、相恋,最后被男子抛弃的全过程。作诗者欲告诫女子要及早了解男子的人品,不要轻易沉溺于爱情。《氓》是一篇经典文本,几乎每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这篇文章,就部编版语文教材《氓》的注释来看,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如同描写水上浮筒的变化来反映水里鱼儿食饵状况一样,《卫风·氓》通过人称代词的变化(子→尔→士→其),来反映女主人公内在的情感变化历程。这种以"表"显"里"的手法,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本诗共六章,按故事情节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热恋期此时她与氓处在男欢女爱之中,故在称呼上,女子开口闭口称为"子"。如"送子涉淇","子无良谋","将子无怒"。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美称,是就外貌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眼中是俊美的;尊称,是就能力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心  相似文献   

11.
<正>《诗经·卫风·氓》讲述了一个多情的女子和一个薄情的男子从相识相恋到男子移情别恋终至相怨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经典模式之一。自古多情女子薄情郞,清朝文人史清溪言"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所谓的爱情总也敌不过时间无情的侵蚀,当昔日美丽的容颜刻上岁月的刀痕,当美好的愿望被琐屑的生活打磨  相似文献   

12.
《卫风·氓》中的"氓"与《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作为坏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在读者心中,然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创作的需要。正是"氓"与"焦母"这样两片"绿叶"才衬托出"我"和"刘兰芝"这样两朵"红花"。  相似文献   

13.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这是一幕爱情悲剧,悲剧的见证者也是一条河——淇水,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  相似文献   

14.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5.
<正>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篇是《氓》,选自《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要讲清楚故事的情节,即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发展、高潮和  相似文献   

16.
"弄瓦"的"瓦"指什么?《中学语文》2006年第4期《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卫风·氓〉》解读三则》一文,对《卫风·氓》一诗的文化背景作了很好的阐释,读后颇受启发,获益匪浅。但它对《小雅·斯干》这首诗的解说,却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瑕疵。它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氓》关于"载笑载言"之"载",课下注释:动词词头,无义。笔者认为此条注释欠妥。笔者广泛查阅字典、词典,对"载"的注释各异:《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注:乃;且。一说是动词词头。《诗·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又,且。【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诗·鄘风·载驰》)《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助  相似文献   

18.
《氓》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风·氓》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样 ,也有可能存在着错简现象 ,本文试着对其进行了调整恢复 ;并进而认为《氓》诗非弃妇诗 ,而实质上是女子抛弃男子的“弃夫”诗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该女子敢于突破世俗传统的束缚,具有"自主"的意识。那么,对待世俗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持有这种决绝的态度?对于《诗经》爱情诗中"礼"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树立审辨性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秉承审辨性的立场去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探究"礼"在当时爱情诗歌中的起源、现实意义等,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正>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不少人第一次见桑葚可能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其实酸甜可口、代表美好的桑葚早已被写进《诗经》:与心上人浪漫地"相约桑中",用"其叶沃若"象征女子的青春美好,"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写吃了桑葚的猫头鹰声音变得好听……《诗经》里多达21首诗都提到了桑,但甜蜜的桑葚也会让人失去自我。婚后被抛弃的女子,发出"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劝告——不要沉湎于感情而上当!敢爱敢恨的情感态度让人敬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