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代才子钱锺书》,汤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近日先后读了两本传记,《一代才子钱锺书》和《史家陈寅恪传》。对于钱锺书的生平大概说得上是世人皆知,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多有涉及,然而杨绛的文字虽然才情俱备,却不能算是严格的传记。正儿八经的传记,十多年前就有了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因国学研究的兴起,振废起衰,有关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已经是很隆重的话题。评介与讨论的文章,一时难于偻指。但到目前为止,长篇的专著和评传,只有汪荣祖先生这一本。 这是本旧著。原名《史家陈寅恪》,1976年由香港波文书局初版。后台湾经联出版公司又出了新写本,在初版本上增加了八万字。这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国学大师丛书》,该书又列入其中,更名作《陈寅恪评传》。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2,(10):26-27
潘振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编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著有《道光帝·宁》。曾任《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读书》杂志主编。编辑有三联书店"黄仁宇作品系列"、《陈寅恪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以下为记者对潘振平的专访: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出版的本质是什么?潘振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清楚的,不管什么社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宗教特点和民族特性,出版的出现从道理上讲都是人们把自己的经验,包括观念和知识记录下来,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4.
论档案的公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伯群先生在其《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出版以后》中,详述了前两年相当畅销的《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一书引发的一起与档案利用相关的官司:书中一位主人公的子女,以作者在书中引用与其父亲有关的档案材料造成了对其父亲名誉权的损害为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屡遭劫难,陈垣将劫余部分进行整理,完成了《敦煌劫余录》,经傅斯年襄助出版,陈寅恪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史学价值,并借此提出"敦煌学"这一命题,有力地促进了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该书出版链接了陈垣、傅斯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他们"联袂"谱写了出版史上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彰显了大师们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人情谊。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7.
再生缘     
《再生缘——张晓风散文精品集》,张晓风著重庆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再生缘》,清代才女陈端生留下的一部弹词,文史大师陈寅恪的青睐使之重放光彩,为世人传咏。晓风在她的《再生缘》中这样说:“再生缘?陈先生自己岂不正是这悲伤岁月中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家世》立体、全面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本刊讲述的是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陈三立为清末著名的"维新四公子"之一,他襄助父亲擘画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袖手神州",以诗文自娱。他的诗奇诡雄浑,卓然大家,开一代诗风,为后人所景仰。  相似文献   

9.
2020年我国图书销售市场略有下滑,但社科图书出版逆势上扬,成为少有的增长品类.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社科图书出版的最大变量,除了疫情图书成为主要出版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社科图书出版的融媒化多元形态.内容日渐多元的主题出版,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知类图书,成为2020年社科图书出版的重要增长引擎.《陈寅恪合集》简体横排与《在路上》的扎堆出版,引起了公版书的讨论.《钱锺书选唐诗》等代表的名家全集模式,彰示着社科图书出版的文化传承意义.整体而言,2020年的社科图书出版交出了抗疫出版的优秀答卷,也为“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的推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1.
常风与书评     
常风(1910-2002),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曾师从吴宓、叶公超、陈寅恪等名家。他喜爱书评,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书评家。1949年以前他有两本书评专集:《弃馀集》和《窥天集》。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逝水集》,书中除纳入了原《弃馀集》的内容外,新增加了《逝水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3月广州出版社出版张紫葛《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后,曾被评论界视为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同样有影响的双璧之作。有的文章说“读这样的书,你是不能不夜灯长明的”。许多报刊对此书不惜以较大篇幅纷纷予以选载,出书不久即在书店的畅销书排行傍上赫然有名,成为传诵一时的热门书。  相似文献   

13.
王存诚先生大文(见1998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10版),是针对拙文《如何对得起陈寅恪先生和读者》(见《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5期)而“质”本人的,则只好作答如下。拙文之来由,这里略作交待。本人喜读陈寅恪先生诗,手边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前些年...  相似文献   

14.
1980年,我们共出版了113种书,其中重点书11种。其书名为《诗经今注》、《鲍参军集注》、《温飞卿诗集笺注》、《梅尧臣编年校注》、《吴嘉纪诗笺校》、《山海经校注》、《陈寅恪文集》四种(即《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徐霞客游记》。在提高重点书书稿质量方面,我们注意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英先生的《唐代拂棘丛说》一书,作为蔡鸿生先生主编的《中外交流历史文丛》的一种,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陈寅恪和岑仲勉两位先生开创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传统,由此相沿不辍。姜伯勤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林悟殊先生的《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华书局,2005),都是中外关系史领域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期,蒋天枢先生编校的《陈寅恪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旋即以搜辑完备、校勘精审而蜚声海内外。学术界与读书界因此出现“陈寅恪热”,迄今不替。然而有关《文集》编纂的经过,由于蒋天枢先生生前不愿张扬其绩,个中曲折一直鲜为人知。今蒋先生辞世已逾七载,《陈寅恪文集》初版亦及15周年,故以闻见所及,撰成此篇,用志纪念。  相似文献   

18.
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是继《陈寅恪最后二十年》、《心香泪洒祭吴宓》之后,又一部有个性、有情趣和有才气的传记。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与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联合举办《汤用彤全集》出版座谈会,著名专家、学者季羡林、任继愈、汪子嵩、庞朴、汤一介等以及北京大学、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领导,新闻界的代表30余人参加。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著名佛教史家、哲学史家,早年留学哈佛,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汤先生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  相似文献   

20.
新书架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周勋初教授新著《当代学术研究思辩》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文章共分四组。对近现代著名的文史学者如王国维、黄侃、陈寅恪、胡小石、罗根泽、程千帆等等治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又结合古今治学方法之进展与文史观念的演变,以及近十年来学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