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兴复盛世的别样尝试——论孔子诗学研究的礼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孔子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二十五简评论了<诗经>中<王风·君子阳阳>、<王风·有兔(兔爰)>、<小雅·大田>、<小雅·少(小)明>等四篇作品.孔子评"<[君子]阳阳>少(小)人",认为诗中写小人般的轻狂之态,有助于准确认识该诗本义;评论<兔爰>诗旨为"<有兔(兔爰)>不逢时",是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论及<兔爰>的最早言论,认为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思想感情,汉代以后尤其现当代多数诗经研究专家对<兔爰>主旨的认识,都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孔子对<诗经>作品研究的贡献不可低估;论"<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抓住了<大田>末章的思想要害,透露出孔子说<诗>的礼学色彩.孔子评论<诗经>作品往往以礼学标准评判优劣,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评价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3.
<论孟精义>是朱熹把北宋诸多理学家解读<论语>和<孟子>的精义结集而成之作.理学家们惯于从<诗经>中阐发义理,在读<诗>方法上具有借<诗>释<论>、<孟>和以"理"注<诗>的特点,在解读<诗经>理论时,他们重视其陶冶性情、经世致用和风化人伦的作用,强调孔子的<诗>、<礼>并重思想,并从圣人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言论中阐发<诗经>对先王之礼和古代正乐的承载,将内圣和外王统一起来,反映了他们对儒教圣王贤德的遵守.  相似文献   

4.
由于<诗经>婚恋诗多用比、兴,诗义隐晦不明,古代学者又多刻意求深,比附经义,故历代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解释分歧最大最多.欲准确读解<诗经>婚恋诗,首先要论世知人,了解<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以便正确地解读作品.<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地域广,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与婚俗,而婚礼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婚姻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诗经>婚恋诗中多用比、兴,存在许多性爱隐语.读解、评价<诗经>婚恋诗要考虑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也不能刻意求深,过度解释.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经>研究中,最早批评<毛传>、<郑笺>的是欧阳修的<诗本义>,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毛、郑字词训诂、章句解释等方面,同时对<郑笺>的以礼说诗、谶纬怪妄和改字为说也着力批驳,从而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局面,并与对<诗序>的批评一起,开启了宋代<诗经>研究的疑古思潮.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之争不断.但<诗经>研究界在批评<毛诗序>遮蔽了<诗经>"本义"的同时,又以<诗经>"本义"遮障了重新发现<毛诗序>诗学价值的目光.从现代阐释学和寓言诗学的视域看来,<毛诗序>已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并具备有效的寓言化阐释策略.但是<毛诗序>的寓言诗学仍然带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9.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为用,诗为表,礼为里。《诗经》中风和颂的礼的内涵是不相等的,颂更合礼,或者是和礼,或者说礼的人为规定和颂更近,所以有鲁颂而无鲁风。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汉乐府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弃妇诗,由于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也存在很多差异。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类型比《诗经》多,所刻画的弃妇形象比《诗经》中的更为生动饱满,性格特征也更为复杂;在面临被弃命运时她们或者更具有奴性或者反抗更为决绝。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代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之前代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汉四家对《诗经》的解说,运用的是“取《春秋》,采杂说“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包括用史说《诗》、用礼说《诗》、用谶纬说《诗》、用美刺说《诗》、用稗文野说说《诗》、用神话传说说《诗》.虽然在解《诗》过程中,四家各有侧重,但是这些做法,还是为各家所共有.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体的核心是句式,从句式来观察《诗经》诗体,因其主要以四言为主,故可称之为四言诗。《诗经》四言体的成因是周代基于行礼奏乐的现实需要而对之前即已经出现的四言体的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具有中国古典诗歌起源处的语言上先天的决定性,也有周人诗歌依附于仪式并受其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诗经》四言诗体的形成,一方面与先秦审美文化崇尚对偶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早期诗歌,尤其是《诗经》诗篇多为仪式而作或多在仪式场合由打击乐器伴奏而歌的事实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汉四家《诗经》学在经文用字和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上有差别,但要旨并无不同。它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围绕“礼”,具体阐发了儒家关于夫妇、父子、君臣等的等级伦常思想及乐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诸位华夏民族的始祖母形象,她们的婚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的杂婚和对偶婚制。然而,始祖母形象依然是男性话语权下的产物,她们乞子———育子———教子的生命历程无疑说明,她们生命的价值只是体现在她们所生育、培养、辅佐的男性身上。以《诗经》为代表的史诗,对始祖母形象的塑造,表象是歌颂,其深层次则是贬抑,远非对女性全部价值的真正认可。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编《诗》中寄寓了文化承传与复兴的期盼,因而在孔子《诗》学中,体现着两种文化倾向,一是对礼乐传统的坚持与修复,二是对人伦道德精神及其政教意义的开掘。其政治性、功利性远过学术性。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大明》与先周史事新考@张建军$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