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个名为“太空卫士”的观测项目正在对太空中游荡着的危险岩石天体展开详尽地扫描。虽然现已发现的小行星暂时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太空中仍然隐藏着大量的危险天体。人类当前所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尽快找出大部分的近地天体。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15日,一颗小行星从距地球2.7万千米的地方掠过,同一日,一颗陨石在俄罗斯上空爆炸。两起事件的发生让如何保护地球安全成为关注焦点。据美国宇航局估计,平均每40年就有一颗小行星从地球附近掠过。面对存在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有两个基本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是,在大小足以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付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美国宇航局(NASA)正打算派2名宇航员乘坐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在太空飞行3个月,然后登上一颗直径40米、飞行时速达4.5万公里的小行星。NASA希望知道,如果真的出现一颗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小行星,人类是否能有足够的技术来使它偏离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4月6日向媒体证实,美国宇航局(NASA)将加速对接近地球的小行星的勘测,在十年之内派遣宇航员登上小行星带回样品,最终目标是火星登陆计划。这一表态或标志着"捕捉"小行星计划即将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就有一个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自从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已被升级为矮行星),人类已经在那里观测到十几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它们不仅折射太阳系的过往,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迄今已有多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了探测,最近的一个是2016年9月启程的。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在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那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2012年6月中旬,一颗被命名为LZ1的"大个儿"近地小行星靠近并飞越地球,但也没有对地球造成任何威胁,当时它与地球之间的最近距离只有540万千米远。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曾以为地球只有月亮一个卫星,但是事实上可能并非这样。地球毕竟不甘寂寞,依靠引力临时捕捉一些小行星,让它们在周围绕着自己转,也真是会玩儿啊!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空间广袤,但并不是空无一物。在这之中,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小行星,它们暂时被地球吸引,困在地球身边,成了小卫星,绕着地球转。这些被临时捕获的"迷你卫星"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会在地球附近逗留几个月甚至几年,然后它们再自己溜走。我们经常会被这些近地天体造访,但  相似文献   

9.
正(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1B)(1)小行星是天文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人类对这种天体的探索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发射小行星探测器是探测小行星最为重要的方法。(2)小行星探测器"尼尔·苏梅克"号访问的是433号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爱神"。"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它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成员,后来在木星和其他行星引力的扰动下,才  相似文献   

10.
广闻博见     
我国最大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盱眙启用我国目前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日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基地启用。专家预计,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未来20年内可发现500至1000颗穿越地球轨道、有可能给地球带来危害的近地小天体。该镜为通光口径1米,球面反射镜1.2米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强光力、大视角的特点。这台望远镜国内最大,在世界同类型望远镜中名列前五位。实验鼠有了人类免疫系统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地为一只老鼠进行了移植手术,使其获得了一个人类的免疫系统。使用这种实验鼠获得的研究成果将更适用于人类,将为诸如开发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数字科普     
《百科知识》2011,(5):35-35
截止2010年的统计数据,在已知的535000颗小行星中,有7211颗为近地小行星,也就是说它们的轨道距离地球不到4500万千米。  相似文献   

12.
季江徽 《中国科学基金》2023,(2):262-264+266
<正>科幻片中的剧情,在2022年成为了现实。2022年9月26日,由NASA发射的DART(戏称“打他”)航天器,成功撞击距地1 100万千米的一颗小行星,并使其偏离轨道。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发现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人类将有可能有应对之计。毕竟之前有研究表明,6 5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尽管这次撞击是一次性任务,但是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关键数据参考,能为以后设计任何撞击小行星任务动量模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9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深空网(DSN)设在加州戈德斯通的70米口径天线近期获取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的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4.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1,(16):23-2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宣布,将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小行星收集样本,以探索太阳系组成和生命起源,研究如何减少地球遭天体碰撞危险。这一探测器定于2016年发射,前往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探测器定于2020年抵达小行星,预定2023年重返地球。为什么人类对小行星探测那么感兴趣?这次探测计划将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2,(15):102-103
美国航天局日前表示,科学家基于“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的观测结果推测,地球周边可能分布着约4700颗潜在危险小行星,它们的直径都在100米以上,并且这类小行星中只有20%到30%己被探测到。但专家同时表示,目前尚未发现未来100年内一定会撞到地球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7日上午,一颗小行星从非洲苏丹的上空呼啸而下,撞击了地球。不过别担心,我们现在还安然无恙,因为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只有数米,其撞击产生的能量很小,不会对地球和人类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2-I0012
欧洲航天局和美国NASA发现织女星存在小行星带证据 近日,天文学家发现织女星周围可能存在小行星带。这一数据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欧洲空间局(ESA)的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共同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12,(8):54-55
NASA绘制海洋图酷似梵高名画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观测数据绘制了一幅地球表层洋流模型图,该图与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星空》极为相似,堪称大自然的艺术杰作。美国宇航局表示,为预测全球环流和海洋气候变化,他们利用观测数据生成了专门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了2005年6月至2007年底的地球表层洋流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宇航局(NASA)很早就已拟订了宏伟的太空发展战略,计划2037年实施人类第一次登陆火星工程。近年来,美国的登陆火星计划一直在依据最新太空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前,NASA又公布了一项新计划:将小行星当作“顺风车”,宇航员由此“中转”登上火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3,(24):26-26
阳光照射在小行星表面,会产生一种微弱的“推力”,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美国天文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观察到了这种被称为雅科夫斯基效应的现象,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近地小行星对地球的成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