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经典文本。小说主要讨论了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如何达到相互理解,以及如何克服个人关系与种族关系之间存在的隔阂等问题。但是从小说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个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印度人与英国人之间仍未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本文认为阻碍英印之间关系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文化上的不理解,身份上的不平等,以及心理上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2.
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小说《冷山》在出版的同年1997年该作品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感情与感情”而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在1998年入围全美十大畅销书之列.随着这部小说的快速成功,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情节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拟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第一、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合.它强调消除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第二、《冷山》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理由是“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感情”.仅这一点就给了学者们足够的理由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主要由三条大线索构成.第一,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艾达在鲁比的帮助下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并最终走向独立的奋斗过程.第二,小说阐述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英曼与艾达感情的发展,以及鲁比父女矛盾的化解上.第三,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艾达和她的黑人女伴鲁比关系的描述倡导了一种平等有爱的种族关系.以上三条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发展使我们发现消除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对立,实现共同成长是这部小说内在的主题,而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是以其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谱写了这部伟大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印度之行》是E. M.福斯特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他们大都从小说的主题意蕴、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通过种族对立、性别对立和宗教对立,来剖析个人关系、国家关系以及宗教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肯定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爱梅 《教育》2012,(5):64-64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人。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加坡政府为了适应多种族和多文化国情,逐步形成了今天新加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21,(5):71-76
《午夜之子》以主人公萨利姆的视角回溯了印巴分裂、印度独立前后的社会图景。小说借助于不可靠叙述的方式,以“事实——事件轴”为立足点,与“价值——判断轴”“知识——感知轴”之间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通过萨利姆对父辈及自我的追寻之旅揭示其面临的身份危机:一方面,萨利姆因父母身份的更替而导致自我身份不断变化,使得个体身份呈现“不确定性”,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也隐喻了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印度人在精神上游移于两种文化之间,因而无法摆脱殖民文化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萨利姆在独立后的印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致无从实现个体价值。最后,小说以萨利姆身体“分裂”作为其命运的结局,暗示霸权主义终将瓦解。  相似文献   

7.
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创伤叙事缘起于美国印度裔作家试图表现印度本土或印度移民群体遭受的创伤性事件的欲望,欧美自由、民主和进步意识形态掩盖下美国印度裔种族认同的抑郁创伤,及其种族移民政策对印度裔族群所造成的种族创伤主题是其表现的重点,但也不乏有对印度特殊历史时期遭受的民族创伤的叙述。本文尝试对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中的创伤叙事进行综合梳理,旨在概览这些小说所关注的创伤问题,创伤的表征方式,以及作家进行文学性创伤叙事的动因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谈小甲 《文教资料》2009,(26):34-36
约翰·冈田的<不一不仔>是描写珍珠港事件对当时日裔美国人造成的灾难影响的作品,文中主人公Ichiro与其母亲之间巨大的隔阂感和疏离感是小说情节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分.本文从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探讨种族中心主义在日、美两国中的变形体--日本的军国主义和美国的种族歧视分别对日本本土人和对美籍日本人的巨大影响,最终发掘主人公母子之间隔阂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吴娴 《海外英语》2012,(16):195-196,212
小说《冷山》在出版的同年1997年该作品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感情与感情"而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在1998年入围全美十大畅销书之列。随着这部小说的快速成功,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情节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拟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第一、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合。它强调消除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第二、《冷山》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理由是"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感情"。仅这一点就给了学者们足够的理由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主要由三条大线索构成。第一,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艾达在鲁比的帮助下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并最终走向独立的奋斗过程。第二,小说阐述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英曼与艾达感情的发展,以及鲁比父女矛盾的化解上。第三,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艾达和她的黑人女伴鲁比关系的描述倡导了一种平等有爱的种族关系。以上三条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发展使我们发现消除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对立,实现共同成长是这部小说内在的主题,而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是以其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谱写了这部伟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拯救溺水鱼》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以及伦理选择,揭示了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立关系,并尝试着建构一种人类生存的共同伦理观,即爱的生存伦理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关于爱的生存伦理观的一次探寻之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占卜者》中马纳瓦卡小镇上的种族边缘人、阶级边缘人和性别边缘人的形象,探讨了劳伦斯为文化边缘人发声,消解中心—边缘的对立关系,呼吁实现不同族裔、阶级和性别之间的平等共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印裔作家桑杰·尼冈的第二部小说《移植人》中的空间符号和空间关系通过印裔飞地小印度呈现出多重空间内涵:一方面,主流社会在种族及阶级概念、白人至上、精英文化等种族主义和阶级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排斥小印度,把小印度构建成政治意义上的"他者"空间;另一方面,小印度居民也努力排斥主流文化,把小印度建构成文化意义上的家园空间,以延续和保证其印裔文化身份,双向排斥合力形成族裔飞地;此外,经济因素和印裔对种族歧视的规避也对小印度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无论小印度及其居民们多么努力捍卫其印度性,他们都不可避免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体现流动、模糊和杂糅等第三空间特性,暗合"离散"族群与祖国地理意义上的疏离和心理意义的牵挂所构成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罗爱梅 《教育》2012,(13):64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人。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加坡政府为了适应多  相似文献   

14.
《不-不仔》是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的母亲固执尖刻,狂热忠诚,又愚昧脆弱,与家人交流障碍,与她周围的世界疏离隔膜。这样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与她早年生活过的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可分割。追本溯源,正是种族中心主义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的变体——军国主义塑造了她,也毁灭了她。  相似文献   

15.
裸者与死者》是美国当代文坛四杰之一——诺曼·梅勒的处女作,也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突出地反映了权欲使人丧失理性,战争使人变得更加贪婪的现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小说主要人物自身身上的不和谐,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美国与世界的不和谐。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剖析小说所描述的种种不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刘伶 《文教资料》2008,(27):21-22
<儿子与情人>,这部D.H.劳伦斯早期的著名作品,主要关注于对人类性格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本文通过对文章的一些引用,探索了小说中的三大主题:自然环境的污染、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7.
山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神怪小说来说,从神怪观念的产生直至发展成熟都与山岳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指出,现有神怪小说与山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神怪小说中所写山岳的原型、阐述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的关系、审视神怪小说中山岳书写的文学性意义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深化研究神怪小说与山岳之间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对东西方文化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分析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福斯特希望以"唯有沟通"的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英印双方在种族、社会和宗教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隔阂以及双方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失败,证明福斯特"唯有沟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该小说中第一次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白人角色和黑人角色的种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白人和黑人的主场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黑人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白人的生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白人和黑人的主仆关系。这种变化昭示了南方种族关系的未来,寄托了作者对民主平等的种族关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印度之行》的表层结构所体现的是英、印两个种族的分离以及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三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排斥,而其深层结构正如福斯特所言,这本书是关于为人类灵魂寻找一个永恒归宿的探索。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类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更探讨了人们应如何深刻地认识印度这样一个世界,如何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灵魂归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