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輶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更有学认为明清时代士商关系和社会阶层分化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而有所变化,商人的职业得到一批儒学大师的承认,士商关系更为密切,商人地位提高,社会发展朝“士商农工”新四民观演进。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大量朝鲜汉籍通过文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回流中国,这些朝鲜汉籍是朝鲜王朝与明清友好交流的实物见证。明清文人对传入诗文集的编选、著录、撰写序跋,不仅能体现出其对朝鲜汉文著述的关心,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时中朝文人间文学交流的盛况。传入中国的朝鲜汉籍,不仅被明清藏书家所保藏,更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氏朝鲜在立国之初即确定了"事大"政策,这一政策对朝鲜影响甚深。在明清鼎革之际,李氏朝鲜的宗主国虽由明变为清,但朝鲜对明朝的文化认同却从未中断。其在明亡之后,表面上奉清朝为正朔,而实际上仍奉明朝为正统,甚至计划实施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其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华夷之辨,构成了朝鲜在明亡后系列行动的指南,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朝“丝稠之路”辨考(下)彭作禄二、中朝“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特点在东方“丝绸之路”中的中朝“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有以下拙见。在中华史书上确实记载过箕子入朝之时,就把中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传授给朝鲜当地居民了。这一史实,首见于中国史书...  相似文献   

6.
明清鼎革,清朝将《时宪历》作为官方历书颁行天下,《时宪历》经由赴京使行传入属国朝鲜。朝鲜王廷逐步接受并采纳《时宪历》,将其在全国刊印施用,同时不断派遣使臣赴京购买历法书籍、学习《时宪历》的编算方法。《时宪历》对中朝封贡制度内的年号、纪年等时间规则进行了制定,但朝鲜举国都表现出对奉行清朝正朔的极大反感。《时宪历》在朝鲜传播的历程,反映出明清更迭后朝鲜的对华观由“尊明”“慕华”到“贬清”“攘夷”的嬗变,实质上体现出朝鲜在政治上屈服、文化上反叛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根植于现代性视野和现代工业文明背景,蕴含着“超越”意蕴:它要求我们对形形色色错误观念进行批判,重视实践主体的思维超越;它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批判”的原则,对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进行揭发和说明,实现对现存事物的现实超越;它还要求我们注重社会交往活动,进而促进人类历史进程朝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超越。当今,这种实践观的三维“超越”意蕴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仍然焕发着生命力,它启示我们:要反对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错误的文化思潮,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将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实现实践主体的思维超越;在注重社会革新与批判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建构与价值引领,发挥实践批判的积极功能;在深化国内交往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社会交往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援朝战争发生在明朝。1592年,日军派兵进攻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明朝政府应朝鲜之邀,派兵援朝抗倭。中国军队支援朝鲜后,迅速收复了平壤、汉城等地,日本见机不妙便假意求和,借机进行战争准备。1597年,日军再次大举侵朝,明政府派大将率军入朝作战。1598年,中朝军队密切配合,在朝鲜南部沿海大败日军,取得了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胜利。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指挥所谓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他们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1950年10…  相似文献   

9.
朝鲜核问题是当前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的有关原理,认为朝鲜核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美朝各自对于对方“敌人”身份的认同,并据此分析了朝鲜核问题的原因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对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于开轩 《新读写》2014,(10):48-48
初读欧阳修的《非非堂记》,非常认同他的“宁讪无谄”、“非非之为正也”。 讪:攻击诽谤。谄:奉承。欧阳修提出“非非之为正也”,意在劝诫我们:与其别人言“是”我亦附会,不如对自己不肯苟同的观点、不肯认同的现象加以批判,形成独立的判断力。观欧阳永叔一生,“非非”是其为人处世的原则,无论是对旧友吕夷简“庸贪”(才能平庸、贪污严重)的批判,抑或是对门生王安石通过新政为国家敛财的竭力反对,其判断之敏锐、心镜之洞明都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一篇学术争呜文章,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一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不妥;二是金岳霖先生对自己旧逻辑观的“自我批判”是真诚的,一概否定金先生的“新逻辑观”,不妥。  相似文献   

14.
明末登莱巡抚一职系明代因应辽东战局而设,自设立后,便肩负着料理海疆并从海上牵制后金的战略任务,而处理涉朝事务也成为其重要的职权之一。在明朝与属国朝鲜交涉的过程中,登抚始终参与其中并有重要影响,朝鲜君臣也逐渐意识到登抚在明、朝宗藩事宜中的重要性,于是交好、结援登抚便成为朝鲜君臣对明外交的一项重要策略,朝鲜对这一外交策略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明末明、朝关系。崇祯四年的登莱兵变致使登莱遭受重创,面对日渐恶化的海防局势,登抚亦无力回天,随后明、朝关系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5.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6.
乔亚 《现代语文》2006,(11):23-24
李清照是我国名的女词人,是中华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不仅在词作上有杰出成就,亦能诗擅。历代人对她刮目相看,纷纷给予好评。朱熹说:“本朝妇人能,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①王灼说:“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采第一。”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古代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在时间上大致重合,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评点的繁荣时期,故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是以评点本为主体的,并影响了朝鲜古代汉文小说评点的产生和发展,还逐步改变了朝鲜朝文人对于小说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18.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跟踪项目的一部分, 考察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研究材料是同一问卷在四年中五次施测获得的定量数据, 对象为北京五所高校1300 余名学生。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 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相互影响,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下降趋势, 而认同对动机的影响先降后升。此外, 学习成绩动机与情境动机、出国动机与削减性认同变化始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原乡认同指的是作家对自我精神和生命来源的寻找和构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天心作品中的原乡认同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三三集团”时期对“大中国”信仰的认同,到走出象牙塔后为失落的眷村群体书写历史记忆,直至呈现“漫游者”四处寻觅并无所依归的悲情。朱天心作品中的原乡追寻经历了从认同到不认同的流变,展示了作家重塑自我、构建精神家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