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二则     
谁发现的美洲“孩子们 ,请看世界地图。谁能告诉我 ,美洲在哪里。”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在这儿。”托托一边回答 ,一边正确地指出它在地图上的位置。“好样的 ,托托。我再问你 :是谁发现的美洲大陆?”“老师 ,您已经看到了 ,就是我呀!”乞讨———先生 ,请赏给5法朗吧。我从早晨到现在还没有吃过东西。———我也没有吃东西。———那好 ,您现在给我10法朗 ,我请您吃午饭。幽默二则@正华  相似文献   

2.
彭龄 《世界文化》2008,(4):24-25
记忆有温度吗?过去未曾想过。但当我读过蓬生同志的这本《泰晤士河上那座蓝桥》的《自序: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这段话:“走向远方的景致,不是简单世俗地用眼睛看看而已,最好要用身心去感受与触摸,这样,积淀在你灵魂深处的是鲜活生动、带着温度的记忆。”和读了这本书之后,始信记忆确实有温度,这本书正是一本“带着温度的记忆”的书。  相似文献   

3.
“百尺中心阁,高台迹未迷。晨昏钟鼓击,翘首白云齐。”这首清代竹枝词,是咏北京古代报时台——钟楼和鼓楼的。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朝北望去,可见一座红墙灰瓦的古老楼宇屹立在马路终端,这就是鼓楼。在它北边100多米处的另一高大建筑即为钟楼。这组古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煞尾建筑,气势非凡,极见风采。明清时代,这组报时台每到黄昏就开始向全城报时:路牌的鼓声应着悠悠的钟声,划过宁静的夜空,组成奇妙的音响,给古老的北京增添了几分神秘。而伴着悠悠钟声流传的“铸钟娘娘”的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谁是铸钟娘娘呢?原来这是一…  相似文献   

4.
醉绿     
我和朋友去新加坡一处有欧洲特色的所在“荷兰律”。荷兰津这3个字很有点神秘感,所以很吸引我去。这“律”是什么意思?我知道街呵、路呵、场呵、镇呵,可这个“律”是个什么呢?到了荷兰律一看,明明白白用英文写着“荷兰路”。英语的“Road”中文的“路”,闽南话念作“律”,于是叫作“荷兰律”。那么,我北京家那边的团结湖路就是“团结湖律”了?团结湖律——果然有了神秘感。上海人讲北京话容易讲串了、讲跑了,新加坡人把英语、中文、马来语等串着用,更满洒更自如。多一种语言就多一层聪明。和新加坡语言的多姿多彩反差很大的,是…  相似文献   

5.
重游澳门     
来新夏 《寻根》2008,(4):122-124
2007年11月间,我应邀到澳门讲学,这是相隔十年后的重游。那一次是澳门尚未回归,除了传统的大三巴和葡京大酒店引人注目外,其他没什么大都会的感觉。这次在飞机上我一直在想,回归的十来年,澳门究竟有哪些变化?上次是从珠海过拱北到澳门,而这次却是从北京乘澳航的飞机直飞澳门的凼仔机场。上次我没来过凼仔,  相似文献   

6.
终于决定要往尼泊尔工作了。从北京飞加德满都,当飞机穿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时,眺望窗外,眼底是皑皑雪山。随着飞机的徐徐降落,我发现加德满都机场竟然是建在山谷中的一大片推平的土地上,多少有些像我曾呆过的金沙江峡谷中的攀枝花市。  相似文献   

7.
在圣彼得堡居住期间,十二月党人广场是我时常踏访的地方。它位于冬宫西侧,涅瓦河边,与伊萨基辅大教堂相邻。广场上的彼得一世纪念像,因与普希金的诗篇“青铜骑士”同名,而声名远扬。一天,我在街头书摊购得一本《十二月党人》的小书,使我得以看到有关这座广场的历史画卷。19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残酷的沙皇统治下,农奴的命运如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所述:“人人过着奴隶生活,个个都遭厄运。难道要这样过一辈子?俄罗斯人民莫非永远是老爷的财产?莫非要永远把人们当作牲口买卖?”这严酷的现实使一批年轻的俄国贵族军…  相似文献   

8.
谷子 《世界文化》2008,(5):38-40
“谢谢你!还没有谁这么耐心地听我唠叨关于竹板的事。”——宏宇 重提快板书“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 熟悉吗?对,这就是传统的天津快板的开头。你不妨有节奏地也用天津话试着来几句,什么?  相似文献   

9.
学生:陈老师,我们今天是为《学园》文化评论副刊来访谈,所以准备谈些比较轻松的话题。 陈嘉映:(以下简称“陈”):这最好,谁都有腻烦了艰深话题的时候。 学生: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个人生平。 陈:我1952年生于上海,普通干部家庭,1958年,父亲到北京筹建轻工业学院,全家迁到北京,我那一年上小学,读到中学二年级,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之中故事当然特多,但是不算生平。1968年到内蒙白城地区插队,在那儿待了8年,我插队的感受和很多人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那个地方,那段时光。 学生:为甚么呢? 陈:我想首先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張信剛 《中国文化》2006,(1):116-121
今年春节过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学作学术访问。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带着一片无知去蜻蜒点水。第二次是2001年,应印度文化交流理事会之邀,带着一腔热隋去走马观花。这次在新德里一个月,接触到不少人,也体验了一下印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风筝     
总有一天能自由飞翔,这是它毕生的梦想。——题记我从小就喜欢风筝那种高高地飘在空中的感觉,想必一定很美好!可是,当美丽的风筝飘在空中时,那根连着它的  相似文献   

12.
谁聋了     
“我认为,我的妻子快聋了。”乔对医生说。 “你先在家里检验一下她的听力,然后你再带她来,我好对症下药。”医生说。 于是当天晚上,乔见妻子在准备晚餐,便站在距她身后4.5米左右的地方说:“晚饭吃什么呀?亲爱的。”没有反应。他走到离她身后约3米的地方问,仍没有答音。接着他站到她身后1.5米的地方再次发问,可还是得不到回答。 最后他直接到她的身后问:“亲爱的,晚饭吃什么?” 她转过身来说:“我已经说过四遍了,吃鸡!”谁聋了@小段  相似文献   

13.
幽默二则     
幽默二则诸葛瑞英问三遍就开枪值班的哨兵听到了脚步声。喝道:“站住!那边是谁?”回答说:“我是琼斯下士。”哨兵又问:“站住!那边是谁?”下士回答:“你刚问了我,我也回答过了,你为什么还问呢?”哨兵回答道:“上边有命令,问三遍,然后开枪。”隐藏的代价一位...  相似文献   

14.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相似文献   

15.
我没有去过北京,久闻长城、颐和园、北大……我非常想去亲眼目睹一下。这天,我一个人坐上飞机,直奔北京。不一会儿,飞机在机场降落了。我迫不急待地下了飞机来到长城脚下。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壮观,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长城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可以有力地打击敌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我不由得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相似文献   

16.
抢走了什么?     
那天刚走过银行门口,忽有一黑衣青年从我身边风一样地跑过。险些把我带倒。我正惊魂未定,身后突然传来一个老太太已经叫岔了音儿的呼喊:“来人啊。抢钱啦!抢钱啦!”什么?光天化日之下竟有抢劫犯?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脸色苍白地瘫倒在银行门口。街上赶路的人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惊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秦俑主题试探祝瑞开秦始皇帝陵兵马涌雕塑群向人们展示了什么?用专业词汇来说,它的主题(或主题思想)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这展现了二千年前秦王朝威武强大之师的战斗雄风;也有认为这表现了统治者没落、颓丧的思想情绪,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有...  相似文献   

18.
偶然的发现     
在人类发明创作的悠久历史中,发现者似乎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有独到精见的人,他们有目的有准备地去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二是一些幸运的人,他们似乎偶然发现了某种事物。不过得搞清楚我们这儿说的“偶然”是什么意思。许多伟大发现的偶然性,是说某些不平常的事情发生了,而当时正好有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在场,他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于是进行工作去研究它为什么会发生。轮子的发明是个最好的例子。它的发明时间很早,现在没人说得出谁是发明者。想想轮子吧,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钟表、汽车,也不会有飞机、轮船。可是,在有人想出用它们来使工作方便之前数万年,人就在造轮子了。人们发现五万年前死者的  相似文献   

19.
黄兴涛 《寻根》2006,(4):41-46
在日本近代汉字新词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除了中国驻日外交官、考察者和游历人员自身之外,日本人有没有直接参与这一面向华人的传播过程呢?如果有,这一过程开始于何时?他们都做过什么,对于他们的传播业绩、意义又该如何估计?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又读到一些相关的资料,故在此特以札记的形式将该问题明确提出,并略作分析,以供同道学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丽     
不知你有没有过深夜无眠灯下枯坐到天明的经历,我是有过的,且不止一次了。那是一种铭刻于心灵深处的记忆。它的光临,也许是幸福得过了分的回声,也许是生命中难于磨灭的痛楚的延续。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我想,在生命中,它们的本质都是美丽的。幸福是美丽的,因而人人向往。然而,当人真正置身于幸福之中的时候,也许,人还会一脸茫然地左右顾盼——幸福在哪里啊?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成了人生的一种悲哀,而向往就愈发虚无了。痛苦也是美丽的,但人人都想避而远之。诗人顾城说:“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